第809章 女红(1 / 2)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
沈师傅第一个举手:“我负责写缂丝的织作步骤,从选料到织机调试,再到梭子的用法,都写得详细点,让想学的人能看懂。”
赵姨也说:“我把家里的老香方都抄下来,每个香方都写上配料、做法和适合的季节,再附上制香工具的照片。”
李奶奶则笑着说:“我教你们做更多苏式点心,把做法都记下来,让大家都能学会做。”
林师傅弹完最后一个音符,放下古琴说:“我可以写古琴的保养知识,再推荐几首适合初学者的曲子,让更多人喜欢上古琴。”
周慧也说:“我负责设计书的封面和排版,封面用缂丝面料,再绣上咱们所有人的手艺元素,让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传统工艺作品。”
徐佳莹看着大家热情的样子,心里满是感动:“我负责整理苏绣针法,把我学的‘齐针’‘打籽绣’‘虚实乱针’都写下来,再配上绣品的照片。咱们一起努力,把这本书做好,让更多人知道,江南的传统工艺有多美。”
茶会一直持续到傍晚,夕阳把天空染成暖金色,海棠树上的灯笼被点亮,柔和的灯光透过画纸,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客人们离开时,都带着满满的收获。
沈师傅带走了江源画的《缂丝坊记事》,赵姨拿走了周慧画的汉服设计图,李奶奶收下了徐佳莹绣的兰草手帕,林师傅则带走了苏木拍的古琴照片。
徐佳莹站在院门口,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忽然觉得,这段时间的经历就像一场美好的梦。
回到院子里,她看着石桌上还没收拾的茶具和点心,看着海棠树上挂着的画作,看着院西侧已经长出两片嫩叶的腊梅,忽然明白,“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坚持,而是一群人的守护。
那些藏在手艺里的温度,那些人与人之间的真诚,那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就像这腊梅芽一样,在时光的滋养下,正慢慢长出新的枝丫,朝着更广阔的未来生长。
江源和林晓雨收拾着画作,忽然对徐佳莹说:“等我们把纪录片拍完,把‘江南传统工艺集’编好,一定要再回苏州。到时候腊梅应该开花了,我们要在院子里再办一场茶会,听林师傅弹《梅花三弄》,吃你做的新点心,看周慧设计的汉服成品。”
徐佳莹笑着点头。
月光漫过海棠树梢,将院中小桌上的青花瓷茶具镀上一层温润银辉,茶盏里残留的桂花乌龙还泛着淡金色光泽。
阿二舔完最后一点定胜糕碎屑,满足地蜷在徐佳莹脚边,尾巴轻轻搭在她淡青色的旗袍下摆上,沉沉睡去。
远处评弹艺人的唱腔渐渐消散在晚风里,江源收起最后一幅《琴音绕巷》画作时,忽然回头笑着打趣。
“等腊梅开花,咱们的《江南传统工艺集》也该装订成册了,到时候封面必须得让佳莹绣,用‘虚实乱针绣’绣上腊梅兰草,才算真正的‘江南匠心之作’。”
徐佳莹指尖摩挲着衣角绣着的兰草纹,针脚细密的纹路里还残留着白天刺绣时的温度,她笑着点头。
“放心,我肯定好好跟着姨婆学女红,到时候绣出最精致的封面,不辜负大家的期待。”
这话并非随口应和,自从茶会上听姨婆说起“女红是江南女子安身立命的巧艺,一针一线都藏着生活的温度”。
她就打定主意系统学习传统女红,不只是之前接触的苏绣,还有缝补、浆洗、盘扣、裁剪这些承载着老辈人生活智慧的基础技艺。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晨雾还未散尽,徐佳莹就翻出姨婆珍藏在樟木箱里的《女红要略》。
这本书是民国时期的线装本,书页泛黄发脆,边角被岁月磨得圆润,里面用小楷毛笔写满了姨婆年轻时的学习注解。
“平针缝需匀,针脚半厘为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