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请刊乡试答卷明正视听并肃典制疏》(4 / 6)

加入书签

   他是科举的成功者,但是也明白失意者的痛苦。

    赵贞吉是心学大师,也出过科举题目,确实和苏泽说的那样,四书总共就那么多字,大明从立国至今,包括县试、乡试在内,不知道举办了多少次科举了。

    凡是容易出的题目都已经出光了。

    有些地方出的题目,干脆将两句不相干的圣人语录拼接在一起,然后让考生写八股文。

    这已经不是考试了,更像是文字游戏或者智力游戏。

    “那吏科试又是什么?”

    苏泽又说道:

    “赵阁老,一方面科举竞争日趋激烈,读书人一辈子苦读得不到功名。”

    “另一方面衙门缺员严重,一些府县衙门连书吏差役都凑不够,地方大员上任,又要花钱自己雇佣幕僚。”

    “而这些幕僚又忠于幕主,并非忠于朝廷,若是遇到那种贪墨的官员,这些幕僚就成为前爪牙,掠夺民脂民膏。”

    赵贞吉点头,他在地方上做过官,自然知道这种现象。

    明代基层官府人手不足,这也是明初留下的问题。

    因为宋代“冗官”的教训,朱元璋对于官府衙门的人员编制卡的很紧,一个管辖百里的县里,就只有县令、县丞、主簿这三个有官员身份,有的大县加上学政官员,这就是全部编制了。

    而朝廷有编制的吏员,也被称之为典史,这些人虽然没有官员身份,但是也是在上级部门备案的正式人员,一个县也有定员,大县不超过四十人,小县只有十几二十人。

    而衙役、书手、巡捕这些,就都是县衙的“临时工”了,他们要么是百姓在衙门服的劳役,要么就是县令自己招募的。

    在明初的时候,经历了战乱人口减少,地方上百废待兴,官府也相对清廉高效,这一套体系自然没有问题。

    但是到了隆庆时期,这样的人员编制,已经无法支持官府的运转了。

    苏泽看很多穿越,都抨击封建王朝的“皇权不下乡”,但实际上明清这种体质,别说是皇权了,官府都没办法下乡。

    地方官员要维持官府的运转,要么依赖县衙原本的吏员衙役,被这些地头蛇忽悠。

    要么就自己重金雇佣一支幕僚队伍,带着专业团队接管县衙的事务。

    这两种方法,最后都会造成吏治败坏。

    前一种自然不用说了,地头蛇都和地方豪强勾结,他们会阻止朝廷的政令,有时候还会阻止抗税。

    县吏勾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