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趁热打铁再上一疏(4 / 6)

加入书签

    杨思忠拿着内阁票拟过的苏泽奏疏,来到了司礼监。

    杨思忠将奏疏交给了李芳,李芳的眼睛眯起来,正准备翻看奏疏的时候,杨思忠又说道:

    “李掌印,本官也有一份密奏。”

    密奏?

    密奏不需要经过内阁和六科,是官员直接向皇帝的上书。

    当然,密奏也是绕不开司礼监的。

    和喜欢搞秘密政治的清代不一样,大明朝的公文体系,是非常排斥密奏的。

    正经大臣谁上密奏啊!

    所以大明的密奏,基本上都是一些向皇帝问安拍马屁的奏疏。

    皇帝自然也是懒得看这些,大部分密奏都是司礼监回个消息就行。

    但是通政使的密奏,李芳还是郑重的接下了。

    等到杨思忠走后,李芳拿起了苏泽的奏疏。

    这一次李芳越看越是皱眉。

    如果通政司成了皇帝的耳目,那各地的制造司和市舶司太监呢?

    东厂和锦衣卫呢?

    能成为内廷第一人,李芳很自然想到了这里。

    李芳放下苏泽的奏疏,又拿起了杨思忠的密奏。

    在通政司经历所中安置东厂和锦衣卫的人?

    李芳没想到,这位看起来古板的通政使,竟然这么圆滑?

    李芳也明白了,为什么杨思忠不上公开的奏疏了,这密奏被外廷看到,他不得被人喷死?

    这位杨通政,还真是个人物。

    李芳暗暗感叹,以前通政司是个没权的衙门,大家都不重视,里面的官员大抵上都是没什么前途的。

    可没想到,这位大银台能屈能伸,愿意和内廷合作。

    也对,如果真的在各地建立这个经历所,内廷的情报能力大大加强。

    内廷还可以使用通政司的急递体系,这样就不用自己搭建传递消息的网络了。

    双赢要比双输强。

    李芳将两份奏疏都递给了冯保和陈洪,两人自然也是支持的。

    对于冯保来说,这是让东厂锦衣卫权力扩张的良机。

    而对于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