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这些事情,高殷就要离开府中,为明天的行程做准备。
不过也不用太过急切,他是这里的主人,自然可以随意游走。
高殷在大都督府内漫步,身后众将跟随,走到门栏守备之处,就听到一阵激烈的说书声。
“却说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一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急问左右是谁,曹洪便飞马下山,大声吼道:军中战将,可留姓名!”
“赵云立马定身,傲视山峦,疾呼: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一名说书先生正举着惊堂木,激昂的口水胡乱飞溅,离得近的士兵匆忙躲避,但不走远,仍在近侧听他叙说。
魏末动乱、魏齐禅代,让北国的社会阶层疯狂流动起来,干身中就有一些出身富贵但不幸阶级下滑、沦落为奴隶的倒霉鬼,文林馆也招收了一些贫寒士子,只要会读书,能说话,就让他们进馆领份赏钱,做些杂物,最普遍的就是在大都督府内做低级文职与说书。
士兵也是人,哪怕日夜操练,也有休息与用饭的时刻,这个时候,就会把他们叫出来,给士兵们说上几段三国故事。
这种娱乐此前鲜少,士兵们不听白不听,加之故事精彩,又说是三百年前的真事,让人一听就入了迷,再加上“一吕二赵三典韦”之类的战力学比拼,立刻在武人、豪杰、兵卒等武夫群体中引起潮流。
而今听先生说这个书目,已经是一项日常娱乐了,府兵们也不吝啬,也会给先生一些酬劳,他们有得听,先生有得赚,两边都得了好。
社会学家约瑟夫曾经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而很微妙的地方就在于,三国里绝大多数都是汉人,说书人不断强调这一点,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少许鲜卑人对汉人的印象。
尤其是曾经的洛阳宿卫,当年北魏孝文帝汉化时,他们受到的影响最重,对汉化本身并不是特别抗拒,而京畿府的兵有许多人就是旧洛阳人,因此随着故事的推进,前期那点民族的拧巴,渐渐被关羽赵云吕布等勇猛的武人形象所冲刷。
有些鲜卑人一开始是抱着听汉人自相残杀的恶劣心态去听的,结果最后陷了进去,情不自禁为董卓乱汉而愤慨。
大都督府正在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