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白糖(2 / 3)

北齐:家父文宣帝 花鸦 1444 字 10小时前

装载十数个坛子,侍从将盖子一一打开,高殷随意指某坛,侍从便捧过来,让高殷伸手进去确认,带出满袖的糖粒。

“嗯,这些就送去各宫,宣训宫五坛,宣光殿十坛,皇后三坛、良娣两坛……”

分到最后还剩下几坛,高殷便分别赐给了高演等人。

“汝等尽情享用,若是爱吃,朕再叫人多弄些。”

高演等人起身行礼:“谢陛下赏赐。”

“这都是汝等辛苦所应得的,只要好好匡弼国政,朕亦不吝赏赐,毕竟这天下……”

高殷的神色略显肃穆:“是我与诸卿共治之。”

众人心中不由得一凛,齐齐应是。

除却今日分发的,高殷储藏的糖量还有五十坛左右,以备将来之用。

此时选择发展制糖,除了满足自身的口腹之欲,也是为了经济和军事做准备。

淮南除了垦田,同样也有着适合种植蔗糖的地方,产出的蔗糖越多,就能通过现在这套明代才会有的制糖技术来制造出这个时代原本罕有的糖品。

技术的革新往往会创造新行业,这套技术如若面世,短则数年,长则五十上百年,总会流露出去的,朝廷要做的是在最初利用技术和权力把握住新兴的制糖业的规则,就如同榷盐榷酒一般,捞出堪比前两者的暴利,同时让更多经历战乱的贫民,能够通过种植甘蔗与制糖,活下来。

并不需要担忧生产太多的糖无处安放,凡是能放进肚子消化的,中国古代就没怎么愁过销路。

白糖作为高热量的食物,能给人快速补充能量,维持体力,还能抗菌消炎,当做医药品使用,比这时代的中医靠谱多了,甚至还能用来制造炸药,是妥妥的战略物资,行军打仗杀人放火的必备良食良药。

只可惜在大清灭亡之前,古人都没能发现糖的真正价值。

而在给隋唐启蒙的这个南北朝时期,许多人连糖都没见过,只以为是口中食用的蜜物,只有高殷才晓得,这是军事后勤上的利器之一。

在其他人看不见的科技与经济战上,高殷早就已经打赢了,只是许多人要等到以后,才知道自己死在了过去。

“时候不早,夜也深了,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