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平反(2 / 4)

加入书签

桃枝妄言应诛,陛下奈何滥赏”,最后高洋把千匹帛转赠给了赵道德。

这其实就是胡风与汉风糅杂交融,互相影响的表现之一,最初追随高欢的苍头奴们仍有着那股睥睨天下的豪气,二代的继承者却受缚于现实的格差,同时也看得出继承了高澄的邺城汉人士族班底的高洋在政治倾向上将会越来越趋于保守。

很简单的道理,打仗要立功,但功业不一定出于帝家,那就会制造源源不断的帝位挑战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革制度,借助儒家的方略将军事变得可量化,功劳也就可以通过后勤、指挥、坐镇等名义进行切割,让将领所得的功业变得成分复杂,毕竟他们离不开国家的平台资源,帝王也就能在最高位上总览其功,这样就能在理论上防止下一个曹操和司马懿。

但这样一来,就在助长汉人士族官僚能量的同时,压制住了武将的自主性,毕竟能打胜仗肯定不如听话重要。理论上儒家体系下的军事架构,就是好好听话便能打胜仗,所以宋明后期的国家军队愈发地僵硬死板,便是士族和文官们长期的脱离前线、不理解一线要务而做出不符合实情的指挥,武将们又不得不听从他们的号令,以致兵败。

即使是北魏,在孝文帝改革、向着汉化转舵的时候,也遭到了鲜卑遗老的反扑,而这股烈气堆积出了尔朱荣为首的军事集团,哪怕由于尔朱荣的个人素质失败了,余下的狂风也缔造出齐周隋唐数国。

开国之时,这种敢于争先的冒险心气最为重要。不幸落败是一回事,但敢战才能得到下一次成功。这也是新生王朝该有的风貌——“凡日月所照,山河所至,皆为汉土”。

没有这种胸怀气魄,连牛逼都不敢吹,哪里还会敢天下?

樊子盖的身躯微晃,明显不胜酒力,这股倔强之气让高殷颇为欣赏。而且仔细想来,他还是为了父亲,才找机会跑上殿要个说法,加上他侍奉隋炀帝尽心用命,将来必然是个忠直的大将,早早培养,未必不能做一个张辽。

不过现在不能直接封赏,和樊子盖一样来求官的人多如牛毛,高殷不想搞特殊化留下把柄,哪怕这是他的权力,但也会引来些许怨怼:“汝壮气满怀,又是为父直言,这很好。不过事情是否如此,朕还要调查清楚之后才能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