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长贤的意思很明白,就像晋阳希望利用武事来影响邺中皇权一样,如今邺都的皇权稳固,天策府和禁卫军能够护住,那么就反过来,变成了皇权利用文事来侵扰晋阳兵事,给将士们洗脑,放在后世,那便是“文化入侵”了。
这或许就是至尊撰写小说的深意了,小说在先秦便有,魏晋时因为世家记录家族门阀履历和养望扬名的需要,也涌现出了不少记录奇闻轶事的小说,但到底是在上流小圈子内流转的产物,放到底层中,百姓也不是特别了解。
然而至尊选择了三百年前的汉末动乱为引子,不仅是天下数百年动乱的缘由,还奇迹般的再次划分出了三国,借前代之旧事隐喻今朝之格局,偏偏又不同于以往的小说格体,以回目将天下诸侯文武上千人串联到一处,形成一个大比托大格局的故事,可谓深深震撼了他们这些文人。
只此一项,就已经能在这个时代成为文坛魁首,这和司马相如、左思等人以某篇诗词歌赋闻名天下不同,高殷所做的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体,让后来人得以模仿,哪怕他不是太子与皇帝,也抹杀不去他在文化创作上的贡献,只能说身为太子,他的政治影响力能让《三国演义》更好更全面的向全国推广。
最难能可贵的,是里面的文本内容简单详实,说得直白些就是里面的角色都说人话,就连老百姓都容易听懂。要知道此时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魏武帝梦中杀人的故事,原话说的是“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觉,左右宜深慎此!”等一系列的拗口文言,对能够阅读的文士来说理解简单,但百姓可能就听不懂。
放在《三国演义》中,则变成了“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的通俗语句,且描写的场景较之世说新语更加清晰简洁,又刻画在曹操于汉中与刘备交战、诛杀杨修的过程中,进一步刻画了曹操奸雄的形象,节奏环环相扣,文笔流畅,极大地增强了推广的宽度。
而至尊又在这个基础上推行了评书之艺,这可谓是利于民生之举措,由此产生的评书、话本抄写等买卖让一些家境贫寒的文士得以借此养家糊口,又通过这些个故事,让百姓建立起对故汉的印象,从而对那个强盛的王朝产生憧憬,进而对如今的大齐移情。
百姓不知道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