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曹嗣(2 / 4)
后起复了曹志,让他做了个散骑常侍。
然后过了段时间,曹志的母亲死去,这两件事大概给他的打击很大,使得曹志服丧过分超礼,不久又得了重病,变得喜怒无常,数年之后死去了。
这之后曹植一脉史料无载,直到这个神秘的曹永洛出现请求孝昭帝高演允许他维修先祖之墓,在这个世界线上,则是请示向了高殷。
这对高殷来说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选择,若其不是,那将来被人戳穿,他这个准允的君王面子上可挂不住,那可就落入汉武帝的旧俦了。
不过他觉得这家伙大概真是,毕竟自己肯定会去严查,若没有足够的证据,只怕他没领到雨露,就领受了天恩雷霆。
于是第二个问题就浮出水面了:是否真要用这人呢?
若这曹永洛有着才学,大可试着来文林馆应募,能打出自己是曹植之后的旗号,没两把刷子可不能服众。
曹植这个人在文坛的地位极高,因为他的盖世文才,加上数百年间陈寿、谢灵运、沈约、魏收等人的吹捧点赞,曹植在文人间的名气很大,说难听一些,若他的后人辱没了祖先的才名,那诸多文人也会自动将其无视,这还算是好的了,将来也许在史料上还会偷偷写一笔“后人无承文德,遂庸颓矣”之类的话。
不过反过来,若真是曹植后代,不仅让高殷收集名人后代的喜好得到满足,还能成为“野有遗贤得之焉”的逸事,对高殷在文林和世俗的名望都有好处。
从这个角度,就能一窥这个曹永洛的政治投机性了:高殷登基时未上书,说明他还在观望,等如今高殷地位稳固了,才请求修缮先祖的坟墓,不仅能合理地把自己的名气打出去,让君王注意到他,还隐晦地说明了“因为先祖是王,我现为民,所以动王的陵墓需要现在的帝王准允”的潜台词,表达出视齐朝为正统的政治倾向。
更妙的是,高殷一年前才写完了《三国演义》,使得汉末的故事在齐国风靡,曹植作为悲剧的大才子为齐人所认知,尤其是在士人圈子内,是一个正面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高殷这个“作者”对曹植的同情,也就更可能将这份同情移情给这个曹永洛,毕竟是“先贤之后”嘛。
想必文林馆的文士们也是考虑到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