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来财(1 / 2)

加入书签

“今日的赏赐,是不是太隆重了?”

高长恭丢出一个骰子,见是六点,才从自己的小区域拿起最后一个棋子,往前迈了六步。

也只有他的身份,才好自然地跟高殷说出他的真实想法:“随手便赐予五千布帛,只怕让臣下心生期盼,若日后多了,直以为平常,若少了,反倒生出怨恨。”

高殷丢了个骰子,是一,他叹了一声,一步都没挪:“我知道孝瓘的意思,恐怕晋阳有将领,会倚老卖老,对我装出个三、四朝老臣的样子出来。”

“臣不是这个意思……”

“无妨,给了就给了,我大齐还不缺这点钱。而且今年的收成不错,去岁做的改革也卓有成效,才过去一年,收到的赋税已经抵得上天保九年和十年的收入之和了。”

高睿和高长恭都抽起丝丝冷气。他们知道高殷所做的盐、酒经济改革,还有淮南的屯田政策,都能获得大笔的收入,可能得到这么多,属实是没有预料到。即便天保后期收入有所下降,但六、七百万石还是有的,也就是说,光是乾明元年的收入,就已经破了一千万!

高殷倒不意外,正确的施政本来就会有着巨大的良性力量。他以前玩过一些皇帝游戏,里面有些国策卡可以增加国家的收入,对于城池狭小的国家来说,哪怕是增加100%的收入,也只是从5万银两变成了10万银两而已;但若是城池众多的国家,哪怕只提高个20%,那么100万的基底也能多拿个20万,百分比就是这样一种遇强则强的东西。

他的政策若是在周国、陈国,哪怕再实行个四五年,也达不到现在的效果,这两国所处的地方都民风彪悍,关西杂胡多、蜀中氐蛮乱、岭南多瘴厉,这几个地方的人性情都轻捷彪悍,不服就干,能够纳入国家统治的疆域就很不错了,还能收上赋税那更是要烧高香,还想做些什么就不要太妄想,强如诸葛亮,也只能是收服孟获了事,与其耗费心机改造他们,还不如在这大争之世想着怎么厉兵秣马和其他国家争夺中原领土。

但齐国不同,齐国的统治核心是黄河以北的河北,以及黄河中下游的关东,这两个地方都是全中国的精华膏腴之所在,自北魏时就有“国之资储,唯籍河北”、“河北数州,国之根本”的观念。

河北三十九州,其中二十一州有着是一百二十二万户,人口五百万的雄厚实力,而彼时的东魏全国才有两百万户,人口七百五十万。也就是说,仅是这河北二十一州,就已经占了东魏北齐人口的三分之二,而到了五十年后,隋军平陈时,陈国的人口也不过是二百万,东魏拥有的这河北二十一州就已经超过了整个陈朝两倍以上的实力!

这也是诸多齐人,乃至穿越者高殷都不怎么把陈国放在眼里的原因,要不是周国在一旁掣肘,很轻松就能将陈国消灭。

由于洛阳久经丧乱,同时为了将魏廷置于自己的监视下,高欢产生了迁都的想法,而为了维持帝国运转的需要,就不得不对河北的经济区进行恢复与开发,以便更加快捷的获取赋税,减少运输的成本,继而更好的进行统一战争。

在这个过程里,作为主政人的高氏便控制了经济的命脉,得到了更多的经济收益,从而奠定了自己作为发薪员的优势地位——因此高欢才必须把一部分河北士族踢出去,在这方面,他们是高欢隐形的竞争者。

所以在经济上,高家对整个河北和关东的控制力很强大,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经济区地位逐渐提高,因此魏收在《魏书》中,对东魏禅让帝位给齐国的评价是,“东帝得全魏之墟,于天官为正”。

从北魏建国那会儿开始,开国皇帝拓跋珪就有迁都邺城的意图,之后明元帝时期的王亮,直至孝文帝时期的高闾、崔光,都劝谏过迁都邺城,可以说这个议题从北魏建国开始就陆续有人提议,也算是北魏的百年夙愿,一直到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