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九阙都-辞官回家(1 / 3)

加入书签

裕康十一年,时值深秋,金銮殿外的梧桐叶落了一地。

年近半百的首辅宁元昭,身着绯色仙鹤补服,立于文官队列之首。

当司礼监太监高唱“有本早奏,无事退朝”的尾音落下时,他深吸一口气,稳步出列,从袖中取出一封早已准备好的奏疏,高举过顶。

“臣,宁元昭,年迈体衰,神思昏聩,恳乞圣恩,准臣骸骨,归葬故里。”

声音平静而坚定,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这已是第七次了。

裕康帝看着下方的宁元昭,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

他没有立刻让内侍去接那封辞表,而是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

“宁爱卿,半月前朕才准了你三日休沐,让你去郊外汤泉静养。今日归来,怎的又提此事?莫非是汤泉的水,也洗不去爱卿的疲乏?”

宁元昭深深俯首,“陛下隆恩,臣感激涕零,然臣之年迈,非休沐可解,近来批阅奏章,常觉目眩神摇,处理政务,亦感力不从心。”

“臣位居首揆,责任重大,岂敢因一己之衰朽,贻误军国大事?且臣离乡二十余载,先妣坟茔,青草已深,臣每念及此,五内俱焚。恳请陛下,体恤老臣,允臣归去,使臣得奉祠墓,以尽人子之余哀。”

一番话,情理兼备,将个人健康的忧虑与孝道的缺失都摆了出来,几乎是臣子请辞最无可指摘的理由。

皇帝沉默了片刻,他何尝不知宁元昭的心思?

这可是他登基之初,稳定朝局、推行新政的肱骨之臣。

九年来,君臣相得,堪称佳话。

他又不是什么昏君暴君,怎么就一心想着要回乡荣养?

就连年事已高这种话都能说得出来。

“爱卿言重了。”皇帝声音放缓,“朝中诸事,尚需爱卿坐镇,这江山,朕离不开你。”

“陛下天纵英明,朝中才俊辈出,如张侍郎、陈尚书等,皆可堪大任,臣老迈之躯,实不堪驱策,望陛下……放臣归去吧。”

“此事,容后再议。”皇帝挥了挥手,语气不容置疑,“退朝。”

内侍高呼“退朝”,百官躬身。

宁元昭保持着躬身递呈辞表的姿势,直到皇帝的銮驾远去,才缓缓直起身,望着御座上空的龙椅,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退朝后不久,宁元昭便被宣至御书房。

书房内,皇帝已换下朝服,穿着一身常服,正站在窗前,望着窗外凋零的秋色。

“清晏啊,”他转过身,语气缓和了许多,“这里没有外人,你与朕说实话,究竟为何执意要走?是朕哪里做得不够好?还是……朝中有人给了你气受?”

宁元昭心中一颤,他躬身道:“陛下折煞老臣了,陛下待臣,恩重如山。朝中同僚,亦对臣礼敬有加,臣去意已决,实因年老思归,并无他故。”

“并无他故?”皇帝走近几步,目光锐利。

宁元昭道:“陛下,老臣确实老了,精神不济,难以应对繁剧。新政已入正轨,陛下身边亦有贤能辅佐。老臣是时候该让位给年轻人了。”

“朕不需要年轻人!朕需要的是稳得住局面、压得住各方心思的老成谋国之士!”皇帝语气有些激动。

宁元昭实在是没招了,偏了偏头,“陛下看刘云开如何,他比我先入阁,也同样是老师的学生,他的文采、能力并不在我之下。”

皇帝怔怔地看着跪在地上的宁元昭,御书房内陷入长久的沉默,他背过身,叹了口气。

数日后,皇帝下旨,于宫中设宴,言为宁爱卿“颐养天年”饯行。

旨意虽未明言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