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痴情帝宠关我什么事(2 / 4)
人为江山社稷计,早做打算啊!”
玄宗面色灰败,沉默不语,心中转过了万千思量。
瞧着玄宗的作态,杨国舅心中已然明了,这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天子,如今最怕的不是社稷倾覆,而是自已性命不保,却又放不下帝王颜面。
杨国舅的心底掠过一丝鄙夷,面上却愈发恳切。
他整了整衣冠,突然跪倒在地,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哽咽,“圣人!臣深知都城乃宗庙所在,万不可轻言放弃,然今日之势,实乃开国以来未有之危局啊!”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望向玄宗,“叛军若破潼关,不日便可兵临城下,届时若圣人有丝毫闪失,才是真正的社稷崩塌天下大乱!”
“圣人身系大唐国祚,岂能效匹夫之勇,坐困孤城?”
这番话看似慷慨激昂,实则句句戳中玄宗心事。
果然,玄宗紧抿的嘴唇微微松动,却仍迟疑道:“可是……朕若此时离京,岂非辜负了列祖列宗?又如何面对天下臣民?”
杨国舅心中冷笑,暗骂这老皇帝死到临头还要装模作样。
他膝行两步,再度劝道:“圣人,此非弃城,而是暂避锋芒。”
“为圣明之君者,不必在乎一时的胜败,昔年汉高祖屡败于项羽,终成帝业,本朝太宗皇帝也曾暂避突厥锋芒,存社稷重于守一城啊!”
他见玄宗眼神微动,便重重叩首,“臣愿率先护送陛下移驾蜀中。蜀道艰险,易守难攻,待各地勤王之师云集,必能克复京城!”
“若陛下担心朝议,所有罪责臣一力承担!”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既给了玄宗台阶下,又将弃城美化为暂避。
边敬义在一旁听得暗自佩服,心想怪不的人家是宰相呢,自已还有的学,但也连忙附和,“杨相国忠勇可嘉!奴婢亦愿誓死护卫圣驾!”
玄宗终于长叹一声,仿佛卸下千斤重担,“罢了……为了大唐江山,朕……朕就依卿所奏。”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不过此事须得机密进行,莫要惊动太多人,以免都城动乱。”
杨国忠与边敬义交换了一个的眼神,明白皇帝这是既要逃命,又要脸面。
就在君臣的心照不宣中,这场仓皇出逃的闹剧,就在谎言与自欺中拉开了序幕。
边敬义入宫时,宫门刚刚下钥,又经过了一番君臣轮流表演大赛后,此时已经是戊时末。
圣人虽说不要惊动人,但必要的重臣还是得知会一声,否则这千古骂名就得是圣人和宰相承担了。
因此杨国舅一出殿门,就招来心腹一番耳语,然后才满怀心事的琢磨该如何脱险。
于是在这夜深人静之时,被宰相家臣敲响了大门的几位重臣,都揣着对战事不利的担忧漏夜进了宫。
在面圣的路上,他们虽然都忧心忡忡的,知道大晚上被召集而来,一定是叛军的事情,但所猜想的无非是河北战事又出事端,或者是潼关战事不利。
是万万想不到潼关大军覆没,潼关被破这样的惨烈。
因此当听到潼关监军边敬义的复述后,几位重臣一时都呆愣原地。
可噩耗远不止此,杨国舅又提出了那套避险的说辞,力劝圣人暂时离京。
几位重臣听闻此言,顿时乱作了一团。
有忠直之臣出言反对,认为不应轻易放弃都城,此举定会动摇天下之心,当务之急应召集兵马,固守待援。
但在杨国舅及其附庸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蜀中乃天府之国,足以倚仗”等言论之下,以及边敬义那绘声绘色,仿佛叛军明日就能兵临城下的恐怖描述下,圣人已经听不到这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