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水灾(3 / 5)

加入书签

此举就是故意的,一则他想最后试探一下皇帝对他的看法,二则索性通过这样,巧妙地掩盖起了他根本就已经不再在意回中枢朝堂的想法了。

所以吕惠卿在杭州城里接到了斥诫密诏后,情绪一点儿也没受到影响,却是立即沐浴斋戒,再亲笔书写谢罪书,一篇数百字的文章,写得是花团锦簇、情真意切,自己还通读了几遍,都是甚为满意。之后便安排马递送回京城。

官家的斥责与他看似恭顺的上表谢罪,换来了对他目前在两浙路行事的诸多方便及许可。毕竟官家还需要保留一点面子。

“现在的这个政事堂,哪里会是老夫所期望的那个中枢朝堂。”吕惠卿冷笑着心想,“今人眼中的老夫,必是一个贪恋权力、而不顾所有道德法律准则的失意之臣。他们又怎知道,权力的本质在于政治抱负的施展,若无施展手脚的舞台,权力也不过是杯孤独的苦酒罢了!”

吕惠卿自认为不是曾布那种不择手段的阴谋家,也不是蔡京那样利欲熏心的野心家。他坚持认为只有自己可比恩师王安石——尽管他的确在行动上背叛过王安石,可是他却觉得,也只他,才是真正地继承了王安石在变法时所坚持的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而这三不足的思想实质,又随着赵煦从绍圣到建中靖国的反复、以及如今赵佶的种种荒唐行径,深深地影响着吕惠卿对于赵家正统理念的动摇——既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那么这天下改朝换代又能如何呢?

而在之前,他也没有机会去思考过这个可能,可是自从再次与秦刚见面后,吕惠卿觉得他才是唯一清醒之人:无论是湖州的章惇、还是其身边的李纲,他们对于秦刚的认同,不过只是因为要效忠于元符太子赵茂,而只有吕惠卿,才能够看出秦刚身上浓浓的魏武风范!

一旦看清楚了这一点,吕惠卿再重新搜集了李纲所主持的《江南时报》,政治触觉极其敏锐的他就迅速判断出,最近一年形势大变的京东东路明显已在秦刚的掌控之中。所以,接下来的他,务必要在两浙路这里,做出极不一样的政绩。而这个政绩,决非是做给京城官家,而是要献给此时的流求执政,而这样也才会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真正实现浓彩重墨一般的神来之笔!

因此,吕惠卿对于眼下两浙路的治理,是真真切切地花费了所有的心血与精力。除了假装与靖难军谈判时所推行的战时措施,很快便借助于朝廷默许态度,大力撤换了一批各个州县里的关键官员,要比京东东路那边更加直接与果断了更换安置为菱川派人员。

“菱川书院!当年的苏老山长!这个秦徐之,真正是好长远的谋划,好深厚的手笔啊!”此时的吕惠卿,早已经一改当年在鄜延路时对秦刚的态度与看法。

苏、秀、湖三州的水患一事,原本对于地方治理经验丰富的吕惠卿,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江南这里水域资源丰富,只需派出精通水利的官员去地方根据水文情况进行修堤开闸,调节蓄水泄洪;然后再派出得力官员监督主持地方上的开仓赈灾,毕竟两浙路财货富足,哪怕只动员一下地方缙绅,也不大会出现其它地区的糟糕结局。

只可惜,这些预案与措施,却在苏州卡了壳:皆因苏州有个“衙上之衙”——苏州应奉局。

由于朱勔在官家面前的受宠,这几任的苏州州衙官员,无不受制于应奉局的嚣张淫威之下,尤其是眼下的知苏州赵霖,更是为了主动巴结讨好朱勔,不惜在天寒地冻之时,征用大批的劳役人手,在苏州城一周修建改建了三十六个水闸,用来改善运河水路环境,当时为此冻饿病死的民夫尸体堆积如山,却都被他们隐瞒不报。

朱勔此前在杭州组建水师,结果偷鸡不成反蚀米,大批投入化为乌有,事后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