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沙盘(2 / 5)
赴东南前线,这样才可以对叛贼形成雷霆一击!”
不知不说,从政治智慧来说,蔡京还是赵佶身边的不可替代之人。
高俅就算是忠诚无比,但内在不过还是草包一个,而杨戬的所有智力都花了如何伺候赵佶的吃喝玩乐,而最有心机的胡衍,一直也只能算是赵佶信赖的管家理财好手。真正涉及军国大事,的确只有蔡京能够面面俱到。
而且,自从赵佶准许了赵挺之的右相辞呈后,便就是明确恢复了蔡京的独相地位,完全放任了他对于政事堂加枢密院的完全把控。
看了看周围之人这时也都没有了异议,赵佶感觉今天实在是精力耗用极大,此时便有气无力地对蔡京说道:“蔡相思虑周全,又极有道理。朕现在实在是困乏得很,政事堂以及枢密院这里,就劳烦蔡相前去安排吧!手谕之事,朕马上就写给你。”
蔡京躬身道:“臣遵旨!”
这件事情终于还是完全回到了蔡京的掌控之下。虽然平叛主帅是高俅,但是接下来关于安排将领、排布出兵、安置粮饷等事,皆还是要通过蔡京及其控制下的党羽来具体安排。
蔡京出殿时,依旧还是稳稳地迈着他的四方步,丝毫看不上身后三个人之间的面面相觑。
不过高俅却不甘寂寞,他已经尝到了领军出战的甜头,光是西北这一战,就让他半年之内连升十几资,并且实职上还坐到了如今的副都指挥使。也就是青唐人败得实在是快,然后西夏人又求和得那么快,这才让他一下子无仗可打,只能悻悻然地回京。
这回可是大宋立朝以来百年难遇的内部叛乱,如果他能顺利地平叛成功,这样的资历却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比过此时同样因军功还出风头的童贯,甚至更可以比肩之前的王韶、郭逵、甚至是狄青那样的名将名帅。
所以高俅还是雄心勃勃地前往京营中开始点兵遣将,大作准备。
只是,当高大帅一旦开始操作起来后,便立即遇上了与西北绝不一样的情况:京营的这帮老爷官兵,一听到是要出京去平叛,便一个个地如畏虎狼一般,毫无斗志,甚至还会用各种理由与借口来躲避这次行动,气得高俅在他的大帅行营中连骂了好几天的娘。
不过,小心谨慎的高俅,更明白京营里的禁军背后都有着各种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生完了气之后,也不会有什么过分的举动。想来想去,无非也就是提高赏格与封功承诺,“重赏之正是,必有勇夫”——京城禁军八十万,既多惜命怕死之人,却不会缺少有血性、想立功的军汉。
就在他发布通告的次日,来了一位自愿报名的步军都头,姓王名禀,字正臣,算是让他面上多了几分颜色。高俅当场考察了他的武艺,却是十分满意,为了立个表率,立即宣布提升任命其为南征大军先锋军里的营副指挥使。
而关于南征大军的几位副帅人选,蔡京通过张康国出面,与高俅进行了一番有来有去的好好商量:
高俅自然是要将刘仲武调来,平定青唐人的出战中,这刘仲武与他配合得极好,实际征战中,刘仲武处处以他为首,事事向他请示,又几乎事事不让其操心。更重要的是,刘仲武如果能来,他手下的将士出战用命,战力强撼,肯定是他高俅最好的助力。
在蔡京开出来的名单里,高俅肯定不会选择那些名头可以压过刘仲武的人,所以,像刘法之类的肯定要被划去。
最终选定了鄜延路兵马都监刘延庆,环庆路兵马都监杨惟忠。
刘延庆是老面孔,而这杨惟忠,却要多说几句。从表面上看,他与刘延庆都是西北蕃官,但他本不叫这个名字,本姓康名炯,是宋仁宗时的并、代二州都部署康保裔之子孙。
康保裔被俘入辽后改姓了杨,而康炯成人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