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士气(2 / 3)

加入书签

朱由榔想了一下,觉得“堵不如疏”,还是不要这样蛮干比较好。

他分开前面的士兵,走到老者面前将人扶起,让赵小乙将人带到路边安置。

又朗声向众人道:“我们是朝廷官兵,要赶回永昌和鞑子打仗,劳烦大家全部靠到道路右边,所有人靠右行走。”

说完,他又向靳统武道:“命令将士们成单列行军,全部靠右走。还有,找几个机灵的军官到要害处难行处指挥,遇到拖家带口的,让士兵们帮下忙。”

见对方有些不理解,朱由榔又解释道:“路上的人就这么多,只有百姓疏散得快,我们才能过去。”

靳统武想了一下,觉得这个法子甚好。

这一路都是官道,虽是山路,却也没那么窄,只是有的人靠左走,有的人靠右走,还有的人走中间,才导致和对面的人挤在一起。

天威营三千将士是最大的一股“逆流”,如果能成单列靠右行军,道路应该很快能恢复通畅。

靳统武马上下令所有士兵靠向右边,一个接一个往前走,队伍的最前面还安排了几个大嗓门,驱赶迎面而来的百姓往右边靠。

“老乡,靠右边让让了喂!”

“右,那边才是右,您不知道,就跟着前面的走,保准不会错。”

见到朱由榔亲自搀扶老者,前面的士兵也不好意思继续蛮横,变得客气起来。

这样的态度让迎面而来的人安心了不少,很多人不再跪倒在路边磕头阻塞道路,而是跟着前面的人继续往前走。

这个办法行之有效,所有人靠右走之后,行人很快恢复了流动,之前拥堵的路段也慢慢变得通畅起来。

到了山顶,朱由榔等人在甘露寺外短暂休息,等待后面的士兵赶到,重整队伍。

经过一上午的徒步行军,朱由榔对古代军队战略转移的难度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每次出发前,都要经历吃饭、整军、拔营的一整套过程。

其次,古代道路的路况十分糟糕,即使是官道,也比21世纪的乡村土路还要难走得多。这让粮草辎重运输变得极为困难。

最后,由于夜盲症在士兵中普遍存在,夜里一般是不行军的,否则士兵很容易走散。

所以每天日落之前,大部队还要把扎营,砍柴,吃饭的流程再走一遍。

人数少还好,一旦部队比较庞大,这个过程就会很慢,导致一天也走不了几十里。

这还是普通行军,在滇西南这种山区,速度还要慢上一倍。

还好此次是内线行军,辎重补给带得不多,天威营作为护驾部队又较为精锐,行军才较快。

经过短暂休息,士兵们恢复了不少体力,大部队继续启程。

越过甘露寺之后,道路就由上山变成了下山,而迎面而来的百姓也慢慢减少,行程变得轻松了许多。

黄昏时分,天威营前锋抵达龙川江驿,开始安营扎寨。

由于没有城墙保护,靳统武在龙川江两岸,都布置了防御部队和简易工事,以保护跨江的铁索吊桥。

这座铁索吊桥长近百米,由铁索固定在两岸,再用木板铺就而成。

靳统武告诉朱由榔,高黎贡山是一条非常狭长的山脉,南北长达四五百里,东西之间唯有一条可通行大军的道路。

道路东边的入口是潞江渡,而西侧的唯一的出口正是龙川江驿,所以龙川江驿的位置十分关键。

只要控制住这条桥,百万大军也不可能短时间逾越。

在龙川江驿,朱由榔还见到了李定国派来的使者和少量先头部队,这些先头部队是赶来提前建立防线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