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官卖私盐(3 / 4)

加入书签

。”

“怎会呢?每个人都要吃盐,只要我们把盐卖向全国,多少都不够用的。”

说到兴头上,朱由榔提出要取消实行三百年的盐引制度,改为官督商办的想法。

黄士谔听后大吃一惊,连忙劝谏:“陛下慎重!没有了盐引,无法区分官盐与私盐呀。届时,任何一个渔村都可以自行晒盐售卖,盐课收入就无法保证了。”

听到此话,朱由榔脸上充满了不屑,冷笑道:“有了盐引,也没给朝廷带来多少钱。崇祯二年,全国一年的盐课收入还不到一百万两,钱都上哪里去了?”

崇祯二年,大明国还大致安定,总人口应该在一亿五千万左右。正常平均每个人一年吃10斤盐,总食盐消耗量应该超过十五亿斤,就算省着吃也要至少十亿斤。

然而大明官盐的销量才五亿斤,近一半百姓吃的都是私盐。

即使在官盐里,朝廷每百斤盐只能获得一钱的税,仅为售价的半成。

为此,朝廷要耗费大量精力,组织六个都转运盐使司、七个盐课提举司,几十个批验所,光支付有品级官员的年奉可能就得十几万两。

“陛下,此乃官吏腐败、私盐猖獗之故!只要……”

朱由榔摆摆手,示意对方不要把老一套方法说下去,如果管用,历朝皇帝早就办到了,也不至于崇祯朝的盐税比洪武朝还低。

接着,他又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贩卖私盐利润那么高,又能让百姓获利,朕为什么不能自己卖私盐呢?”

“陛下……卖私盐……”

“没错,洪武朝初期就没有盐引,照样可以收盐税。可见,盐引不是古而有之。”

朱由榔指出,历来判断是不是“私盐”的方法就是商人是否持有相关盐引。而盐引制度经过三百年风雨,早就腐化得不成样子了。

从收盐税的朝廷到吃盐的百姓,从晒盐、煮盐的盐丁到实际行盐的水商,都没捞到多少好处。养肥的只是各级吃拿卡要的官僚和他们手下豢养的大盐商。

况且现在全国大部分盐课收入在清廷手里,把海南生产的“私盐”卖到清控区去,能削减清廷的盐课收入就是赚,再有利润的话就是赚双倍,俗称双赢。

满清既然要搞禁海迁界,江浙、福建、两广的晒盐场必然跟着遭殃。

现在西南的井盐产地大部分在明军手里,沿海盐场如果再被破坏,清廷就要靠河东、山东都转运盐司提供全国。

朱由榔断定这两个都转运盐司没有能力生产这么多食盐,就算能生产,运到南方也将会是天价。

所以,未来几年长江以南的盐价必然会暴涨,上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都不出奇。

这样大的利润,就算砍头也会有人前仆后继地去干,盐枭猖獗之势必然不可遏制。

盐枭的战斗力是很可怕的,比如元末的张士诚就是大盐枭出身,打得元军丢盔弃甲。如果不是遇上洪武,说不定还能改朝换代。

盐其实是一种很容易生产的东西,消耗量又大,完全可以利用晒盐法大量生产,通过薄利多销获得收益。

官府只需要在销售时收一次增值税就好,不用管卖给谁,卖到哪里。

只要大盐场的税后价格比私造成本还要低,就不会有人私自产盐逃税。

相比起来,糖反而是更需要管控的物资——糖可以制造白糖炸药,盐可没有这个功能。

朱由榔苦口婆心地给众人分析,然而黄士谔依旧一脸茫然,好像脑子不够用,理解不过来的样子。

“先增加人手,把琼州六个官营大盐场的生产恢复起来,生产目标就先定在两千万斤。不够再开新盐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