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优渥条件(二合一)(2 / 4)
还不够,最主要看双方会不会如实履约。
他饶有兴趣地看着周培公,很想知道董学礼怎么确保自己会信守诺言,而不是空口说白话:“董军门如何保证自己会遵守承诺呢?朕怎知这是不是他的缓兵之计?襄阳残破,我军十日可取之。若朕错失良机,一个月后贵方有大军来援,朕岂非要被天下人笑掉大牙?”
周培公道:“若陛下愿等一个月,董提督愿每日送来三千石粮草,作为贵军开销之用。一个月后,襄阳城内再无存粮,我军想守也守不下去,必然不会毁约。
陛下若还不放心,可遣数队精兵前往钟祥、潜江、沔阳诸城监视,每日派回一人回报,即可知我军有无援兵援粮。董提督愿以贵宾待之,绝不阻碍为难。如此,可见证我军绝无缓兵待援的打算。”
“嗯……有点意思。”
朱由榔听完操作细节,发现该方案不是完全没有可行性。
因为襄阳城内粮草再多也是有数的,每日送来三千石,一个月就多达九万石。再加上城内清兵怎么也要吃掉一两万石,一个月后襄阳确实没有继续坚守的资本。
如果这趟出征是为了攻城略地扩大地盘,这个交易说不定是最划算的。
多了十万石粮食,明军就可以继续往郧阳、谷城增兵,还可以征发当地的壮丁入伍。
兵力充裕之后,不一定非得啃武汉这根硬骨头,还可以挥军北上拿下河南省的南阳府,把整个南阳盆地都控制在明军手中。
南阳盆地土地肥沃,四通八达,是一块风水宝地。每逢乱世,各方势力都投入重兵争夺,证明这里确实有重点经营的价值。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一个月后董学礼毁约,明军多了九万石粮食,再打襄阳胜算也大很多。
在场有不少将领觉得这笔买卖划算,反正大家都没想过长期占领襄阳,先捞一笔有何不可呢?
然而朱由榔略微想了几转之后,果断表示拒绝:“董军门的好意朕心领了。粮草就在襄阳城内,朕若想要,可以让麾下士兵自己去取,不必麻烦你们送过来。董军门想化干戈为玉帛,必须拿出更多诚意。”
说着,他让侍从送人出营,主动中止了谈判。
周培公走后,众将议论纷纷,都在猜测董学礼的用意。
郝摇旗道:“此番必是董贼的缓兵之计,眼看襄阳守不住,就用粮草来收买我们。”
李来亨也有类似的看法,他提议不管三七二十一发起猛攻,只要拿下城池,无论对方有什么阴谋诡计都无法实施。
马宝想了很久,提出另一种可能性。
襄阳城残破不堪,易攻难守,又没什么百姓,清军估计是真的不想要了。九万石粮草不是小数目,董学礼,或者董学礼背后的张长庚肯付出这样的代价,只能证明他们想用这段时间做更重要的事。
马宝道:“陛下,末将认为董贼争取这一个月时间,不是等援兵来襄阳,而是等援兵去武汉。如果我们中了此计,去到武汉城下时,也许要多面对一两万人。”
朱由榔点点头,认为马宝分析得有道理。
谷城之战后整个湖北兵力已捉襟见肘,夷陵、江陵的江防力量绝不可以抽调;常德、澧州一带受王光兴和容美土司兵威胁,也不能随便乱动驻守长沙的兵马;
湖南面临广东、贵州双重威胁,兵力本就非常紧张。
之前张长庚把偏沅巡抚袁廓宇调往长沙已经是一种冒险,把希望寄托在吴三桂不会反叛上。如果再从湖南抽兵,就算罗义忍得住不北上攻打郴、衡两州,吴三桂也要出兵东进沅州。
吴三桂留在贵州还是大清的平西王,出兵湖广就是赤裸裸的造反,清廷绝不情愿看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