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商盟夜宴(1 / 3)

加入书签

秋夜的汴京,灯火如昼,尤其是位于内城核心区域的樊楼一带,更是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达官显贵、豪商巨贾的车马络绎不绝。然而,今夜城中最为隐秘也最显权势的宴饮,却并非在那些众所周知的繁华场所,而是在临近旧曹门、一处看似不起眼,实则戒备森严的深宅大院内。

这处宅院属于“四海盟”——一个由掌控汴京乃至大宋东南西北重要商贸命脉的巨商组成的联盟。其成员或明或暗,能量惊人,据说能左右市舶司的关税高低,影响漕运的配额分配,甚至对边关榷场的开闭都能递上话去。

马车在林府门前停下,陈砚秋跟随林振元下车,立刻有身着青衣、眼神精悍的仆从迎上前来,无声地引着他们穿过几重院落。院中古木参天,亭台楼阁布局精巧,看似雅致,但陈砚秋敏锐地察觉到暗处有不少气息沉稳的身影,显然是护卫。

林振元今夜穿着常服,但气度雍容,他侧头对陈砚秋低声道:“今日带你来见见世面,四海盟的诸位掌柜,都是手眼通天的人物,你多看,多听,少言。”

“小婿明白。”陈砚秋点头应下,心中却警铃大作。林振元突然带他参加如此核心的商人聚会,绝非“见世面”那么简单。这很可能又是一次更深入的试探,或者,是试图将他进一步拉入这个利益共同体。

宴会设在一座宽敞的花厅内,灯火通明,却并非寻常的烛火,而是用了数十盏制作精巧的鲸油灯,光线稳定而明亮。厅内布置极尽奢华,紫檀木的桌椅,官窑的瓷器,墙上挂着名家真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清雅而昂贵的合香气息。

已有十余人先到,皆是中年或老者,衣着看似朴素,但料子无一不是顶级苏锦或蜀锦,腰间佩玉,指戴扳指,气度沉凝,眼神锐利,与寻常官员的官威不同,这是一种掌控巨大财富和资源所带来的、内敛而逼人的气势。

见林振元进来,众人纷纷起身寒暄,称呼多为“林公”或“振元兄”,态度颇为热络,显然林振元在此间地位不低。他们的目光也自然而然地落在了陈砚秋身上,带着审视与探究。

“林公,这位便是今科榜眼、您的乘龙快婿陈砚秋陈大人吧?果然一表人才,气度不凡!”一位身材微胖、面团团富家翁模样的人笑着拱手,他是汴京最大的粮商,姓朱。

“朱员外过奖了,小婿年轻,还需诸位多多提点。”林振元笑着回应,将陈砚秋引荐给众人。陈砚秋一一见礼,态度不卑不亢。

落座之后,宴席开始。菜肴之精美,器皿之奢华,自不必说。但更让陈砚秋心惊的,是席间的谈话内容。

起初,众人只是谈论些各地的风物人情,奇珍异宝,但很快,话题便转向了实质性的内容。

一位来自东南、主要经营海外贸易的姓海的商人抿了一口酒,状似随意地说道:“听闻市舶司的王提举不日将调任两浙漕司,这新任提举的人选……不知朝中诸公可有定论?若是来个不懂海事、一味严查的,我等海商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立刻有人接话,声音低沉:“海兄不必过虑,王提举高升是好事。新任提举嘛……据闻吏部已初步拟定了几个人选,最终花落谁家,还要看这几日廷推的结果。不过,度支司的韩员外郎,似乎对此职颇有兴趣,他岳家便在明州,于海事不算陌生。”

陈砚秋心中一动,度支司韩员外郎?他记得此人,似乎与那位审批漕粮改道文书的王郎中关系密切。这些人竟然在宴会间,如此轻描淡写地讨论着一位重要官员的任免,而且信息如此具体、迅速,远超正常商人所能接触的范畴!

接着,又有人提起了漕运:“今年江南漕粮入库已近尾声,只是近来河北水情不稳,听说有几批漕粮临时改道真定府了?这调度……不会影响明年春灌前各路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