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儒蚀汉城·祸起雅集(2 / 3)

加入书签

接近刘学政的遗体(以整理仪容为由)。她细致地观察,在外表“无外伤”的掩盖下,发现了蛛丝马迹:

细微挣扎痕迹:刘学政的左手手背靠近虎口处,有几点极其细微、呈新月形的皮下出血点,像是临死前极度痛苦时,指甲无意中抠抓自己或身边硬物(如座椅扶手)所致。这与单纯“中风”后迅速失去行动能力的典型症状略有出入。

指尖残留物: 在慕婉儿极其小心地检查刘学政紧握的右手(被发现时被下人强行掰开过,但仍有僵硬)时,在他弯曲的食指指甲缝深处,发现了几粒极其微小、肉眼几乎难以辨别的深褐色香料碎!这碎屑质地特殊,带着一种极其淡雅、却非本地常见的异域香气,绝非刘学政日常所用之物,也非漱玉苑当日燃点的普通檀香或沉香。

当夜,阿月如同真正的暗夜幽灵,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已被严密看守起来的案发现场——漱玉苑举行雅集的那处水榭。

现场早已被彻底“清理”过。桌椅重新摆放整齐,地面一尘不染,摔碎的茶杯碎片消失无踪,连空气里都只剩下熏香的味道。张府的下人效率极高,仿佛要抹去一切不愉快的记忆。

阿月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探针,扫过水榭的每一个角落:

刘学政倒下的位置及周边地面、桌椅扶手,被反复擦拭,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痕迹。

她重点搜寻了可能残留“香料碎屑”的地方——附近的茶点桌、香炉周围、甚至窗棂缝隙,但一无所获。显然,清理工作非常彻底。

她试图寻找可能的目击者(下人、乐师等),但漱玉苑当值的仆役如同被下了封口令,眼神躲闪,问及当日细节,皆是一问三不知,只反复说“大人突然就倒下了”、“小的什么都不知道”。恐惧让他们选择了彻底的缄默。

这次潜入,未能找到直接的物证,但现场的“完美无瑕”和目击者的集体失语,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证言——此地无银三百两。

穆之没有直接接触张府或官府,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详细还原了刘学政死前数日的动向:

死前一日,刘学政仍在府衙处理公务,批阅秋闱相关卷宗,未见异常。

死前当日上午,他如常到府衙点卯,与几位同僚讨论过秋闱防舞弊的细节,据称情绪稳定。

午后,他受邀前往漱玉苑。据其车夫回忆,路上刘学政曾掀开车帘,看着书院方向,神色凝重地叹了口气。

最关键的是对“在场者反应”的收集与分析(通过慕婉儿从刘夫人口中、阿月从外围观察、以及东野轩从某些胆大的低级官员处旁敲侧击得来):穆之敏锐地注意到一个极不寻常的现象——当刘学政突然发病、痛苦挣扎直至死亡时,在场那些饱读诗书、讲究“恻隐之心”的儒家名士、高官显贵的反应,异常地平静!除了最初的惊呼,他们很快便恢复了“体面”。有人皱眉叹息,有人低头喝茶掩饰,有人目光游移,但极少有人真正流露出面对突发惨剧时应有的强烈震惊、慌乱或悲悯。主位上的张伯仁更是迅速掌控局面,其“关切”之下的冷静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了然”。这种集体的、近乎冷漠的平静,绝非面对突发意外的正常反应,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沉默?或者说,他们对此并非毫无预料?

东野轩的注意力集中在案发后的官方和世家力量调动上:

知府衙门的捕快在张府别院象征性地转了一圈便撤离,未进行任何实质性的封锁或盘查。

张府别院的护卫力量明显加强,尤其是水榭附近,日夜有人看守。

州府驻军依旧按兵不动,但军营内似乎有信使频繁出入张府方向。

汉阳书院气氛微妙,学子们私下议论纷纷,但公开场合无人敢提刘学政之死,书院山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