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雪沉汴河·沉冤血泪(1 / 3)

加入书签

大理寺深处,档案库。

厚重的铁门被缓缓推开,发出沉闷的呻吟,一股陈年的纸张霉味混合着灰尘的气息扑面而来,带着岁月的沉重与冰冷。光线昏暗,唯有几盏长明灯在幽深长廊尽头摇曳着微弱的光芒,勉强照亮一排排高耸入顶、布满尘埃的乌木书架。书架之上,密密麻麻堆叠着无数卷宗,如同沉睡的巨兽,无声地封存着帝都过往的秘密、冤屈与血腥。

穆之独自一人踏入这片尘封之地。脚步声在空旷寂静的库房中回响,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尘埃之上。苏沐清脖颈的掐痕、陈晓旭胸口的匕首、密室中那锭刺眼的承德官银…如同鬼魅般在他脑中盘旋。九年前那场震惊朝野的汴河官银沉船案,如同一道巨大的阴影,彻底笼罩了眼前这两桩血腥命案。他必须揭开这尘封的真相!

“承德二十年…汴河官银沉没案…”穆之低沉的声音在寂静中回荡。一名须发皆白、佝偻着腰的老书吏,颤巍巍地从一个布满灰尘的角落深处,拖出一个沉重无比、覆盖着厚厚尘土的樟木箱。

“大人…卷宗…在此…”老书吏声音沙哑干涩,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与叹息。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箱盖,一股更浓烈的霉味涌出。里面整齐地码放着一摞摞泛黄发脆的卷宗纸张!

穆之屏住呼吸,拂去最上面一层卷宗的灰尘。封面上,“承德二十年汴河官银沉没案”几个墨色大字,笔力遒劲,却透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沉重。

他点燃案头一盏油灯,昏黄的光线勉强照亮纸页。他坐了下来,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开始逐字逐句研读这份尘封了九年的血泪卷宗!

卷宗记载:

承德二十年,夏。南方水患肆虐,灾情紧急。朝廷特拨官银一百五十万两,由户部郎中苏城知负责押运,漕运司主事陈默克负责船只调度,经汴河水路,火速运往灾区赈济。

船队行至汴河上京段下游约五十里处,突遇“罕见风浪”。据幸存水手口供及事后勘察,领头的“漕运三号”官船(载有大部分官银)在“狂风巨浪”中倾覆沉没,船上人员除少数跳水逃生外,包括押运官苏城知、调度官陈默克在内数十人,尽数遇难!

朝廷震怒!火速组织打捞!然而只打捞起部分沉船残骸!那装载着百万两官银的巨大货舱竟空空如也!官银如同人间蒸发!踪迹全无!

国库巨额损失!民怨沸腾!朝野震惊!

最终朝廷认定:此案系押运官苏城知、调度官陈默克二人监守自盗或严重失职!导致官银沉没丢失!二人百口莫辩!

承德二十年秋,苏城知、陈默克被斩首示众于西市!家产抄没!家人…苏城知之妻病故多年,仅余一女,年方九岁;陈默克之妻携幼子…均被没入贱籍!永世不得翻身!

卷宗记录看似条理清晰证据确凿!

然而穆之的眉头越皱越紧!目光如同鹰隼般锐利地扫过每一个字句!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几处极其蹊跷甚至自相矛盾的疑点!

疑点一:天气记录!

卷宗附录中,有钦天监当日的天气记录抄本!上面清晰地记载着:承德二十年七月十八日,汴河上京段晴,微风,河面平静,无任何剧烈风浪记载!与卷宗所述“罕见风浪”截然相反!

疑点二:沉船地点!

卷宗附图标注的沉船地点位于汴河下游一处名为“回龙湾”的河段!穆之曾巡查过此地!那里水流平缓!河床宽阔!两岸地势低平!绝非暗礁密布、水流湍急的险滩之地!在此处因“风浪”导致满载官银的坚固漕船倾覆沉没可能性微乎其微!

疑点三:打捞报告!

卷宗中关于打捞过程的记录极其语焉不详!对最关键的问题——“官银为何消失无踪?”竟无任何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