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被说服(1 / 3)
景帝见两方似乎要唇枪舌剑一番,他深知此物的重要性,于是并不打算相帮任何一边,只是含笑着注视着座下情况。
对于景帝来说,一日翻阅一石奏折公文是常有的事,比起先人帝王的一日百石奏折更是算不了什么。
但习惯了后世快速阅读和书写的刘沂对在竹卷上缓慢的笔削速度十分抓狂,之前屡屡行事,她要不就直接用了昂贵的手绢或竹纸,实在是没有闲工夫来和竹简折腾。
可现如今铺子也有了,人手工匠也齐全,刘沂当然会选择造纸来方便自己,顺便正好可以为接下来刘沂自己的书铺啊,影印《西游记》什么的事情作为一种铺垫。
但周老头儿这些大梁股肱官员是没有后世的书写体验的,他们自然认为竹简是最好的工具。
他们多数人都认为,陛下应该继续沿用制作竹简工坊特制的竹简,而不是耗费人力物力来研制推广这种不知可否使用的“新纸”。
当然了,刘沂在围观了周围群臣一遭后,也并未生气。
各为其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立场,故而,只要不上升到人身攻击,刘沂最多就是有点着急,轻易是不会动怒的。
毕竟,据她了解,周太常丞等人的思想还是先朝典型的士,也就是说,效忠于君主是一回事,但在很多事情上他们也都是极有主见的,并非唯天子是从的应声虫。
对此刘沂是持鼓励态度的,无人生来注定是真正的“圣贤”,即便聪慧如景帝,凡事哪能从来没有出过错漏?这些敢于进言的朝臣们,正就是那些有独立观点的能人们来拾遗补缺呢。
再说了,想来,众臣之中,和周老头儿一样看法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刘沂自己虽然可以强行劝说便宜弟弟拍板,但若是直接当场能说服他们,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于是,只见刘沂笑了笑,并不回应,随即直接反问道:“这位大人可在甲骨和鼎器上刻过字否?比起在简册上用笔削书写的速度如何?你更喜欢哪一种?”
一连串的发问让刚刚那个质疑的官员瞬间愣了愣,不过到底是朝堂上的股肱之臣,他还是反应了过来,坦率地答道:“自然是喜欢用竹简,金石、盘盂不如简册之速也。”
的确,大梁的文人们对竹简极其推崇也不是没原因的。比起先前的那几样,它的书写速度、普及程度都有很大提高。也正是竹简的出现,才加速了思想文化扩散,才形成了后来的百家争鸣,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的思想得以流传后世。
“没错,铭刻自然比不上书写简单,不过先前已经有种东西书写起来比竹简更快更方便,不知这位大人,你可知是何物?”
那位大人皱眉思索了一会,随后指着自己的官衣,满是疑惑地回答道:“是绢帛。”
“大人说得极是!竹简虽然有进步,可依然笨重而不易携带,又不能舒卷,所占体积大。绢帛则是理想的书写材料,可以舒卷携带,寿命也长。”
众位大臣点点头,他们大多出自大梁各地世家,除却日常大量公文,一般上层贵族用的最多的请帖信件,的确是绢帛。
就是方才那个太常丞周老头儿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不过他也有自己的理由:“史称之贫不及素,绢帛太贵,只有卿大夫才用得起!”
刘沂笑道:“若是有一种东西,它制作的价钱和材料不比竹简贵,但书写的效果却和绢帛一样,甚至比它更好的话,敢问各位大人是否会用?”
那官员哑然:“这世间哪有这种东西?若是有,自然当用之。”
刘沂一下子就从宫娥捧着的盘子上拿起一张浅色新纸,在众大臣面前轻轻一抖:“呵,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正如用过竹简后,诸位大人就不乐意再用绳子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