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怪不得她平时那么风光(1 / 4)

加入书签

蝴蝶效应。

事情因这场阴差阳错的意外对质而起,消息不胫而走。其实顾钦钦思路清晰,表达能力也好,问题出在最初一批听众大多理解力有点问题,那么绕的思路,他们的脑中央处理器处理不了,只记住了一句“一个换一个”。

大家震惊于这么重大的考试怎么能做到“一个换一个”,他们去向其他班成绩更好一点的朋友打听,这样合法合规吗?

这些朋友也没有这样的人生经验,又去向另一些成绩更好的朋友打听。

这“耸人听闻”的消息就像春天被吹散的蒲公英,仅在一个双休日内就传遍了三年级每一个角落,连其他年级都有所耳闻。

学校不得不在周一升旗仪式之前就迅速在布告栏贴出对这件事的公开说明。

如果一分为二地看这件事,其实逻辑很简单。

首先,柳溪川并不具备被圣华推荐参加初试的资格,因此取消她的资格。

学校也并不是特别针对她,非要较这个真,以柳溪川的成绩,北大、清华稳稳够线,如果她顺理成章地去参加复旦自招面试,以她的综合素质,极有可能被预录取——只要高考过一本线就能进复旦,前提是必须放弃填报北大、清华的志愿。

也许对柳溪川来说,预录取是不错的安全保险,但老师们见过太多被上了保险的学生在最后关头松下了那根弦,在高考中取得的成绩远不如平时。更何况只有极少数学生在获得预录取的情况下会选择放弃,去填报北大、清华的志愿。这比他们本应到达的高度差了一截,对学校来说升学率的含金量也不同。

这些事,他们是没办法公开对学生或家长说清楚的,谁也不能确定失去安全保险的学生,有没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发挥失常到连保底学校都考不上。他们只能藏着捂着,把每个学生按经验安排安排。

吴老师不喜欢这种安排,用时唯的话来说,虽然策略很好,但她不喜欢。圣华是她的职场,她没有按是否喜欢来处理事情的话语权,只能不断给柳溪川打电话,明里暗里提醒,希望她自己能早点回校发现,无奈这傻孩子根本不上心。

最后京芷卉妈妈在英语组喜极而泣,让她彻底沉默了。

自从得知京芷卉卡位没进复试,她妈妈每天好几个电话四处恳求,做老师的只能敷衍“我们想想办法”,直到马老师真的“想出办法”把她叫来。

那位母亲在办公室中间当场哭了,感恩戴德地谢谢老师。

吴老师默然地立在一边,忽然鼻子发酸,想起当年高考时自己的妈妈,她还能反对什么呢?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京芷卉真是讨厌,再多考三分,你妈妈就不用这样了。你自己出的黑板报上明明写着“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什么你就是做不到?

虽然京芷卉这么讨厌,但她这样的学生简直就是为自主招生而生的。

往前数十年,圣华一直是老牌应试强校,阳明自成立以来升学率始终被圣华吊打。局面逆转在自主招生形式改革那年,预录取人数阳明7个,圣华0个。

遭遇“灭顶之灾”之后,圣华才开始重视在中考招生时考察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可也度过了尴尬的两年。青黄不接的两年里放眼望去,全校只有一个京芷卉。

她可能成绩没那么过硬,在能不能考上复旦的边缘徘徊,获的奖没有像谢井原那样一锤定音的,可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英文口语和演讲口才绝佳。除了她,上哪儿去找第二个在面试中稳赢的选手。

一个预录取对柳溪川而言也许反而拖后腿,对京芷卉来说却极其珍贵。上了保险的这种学生,不乏在高考中直冲榜首的,他们最缺的可能只是无所畏惧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