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有人看上咱们家的承茂了(2 / 5)

加入书签

    “侯爷!”

    两人落座,杨正山直奔主题说道:“庞大人,我打算这个月底就派人去辽远和平远招收难民!”

    辽东大旱已经进入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说是赤地千里都不为过。

    虽然现在还没有到秋收的时节,但其实已经有很多百姓难以为继了。

    原因很简单,大旱影响的不只是田地里的收成,就连其他食物的获取也会受到影响。

    大旱之下,草木枯萎。

    往年这个时候,百姓们还能挖野菜,采蘑菇来补充粮食上的不足。

    可今年显然是不可能的。

    别说野菜了,连棵野草都找不到。

    本来一些百姓还能坚持到九月底秋收,现在他们顶多能坚持到八月底,甚至八月初就会断粮。

    在断粮的情况下,百姓们只能把所有的家底拿出来换粮食。

    然而现在辽东的粮食已经在飞涨,粮价已经由原来的二两一石,涨到了六两一石。

    这倒不是有人在哄抬粮价,而是正常的市场反应。

    以赵云星为首的官商还没有来得及哄抬粮价,就被丁秋和罗劲松搞得人心惶惶,无心再哄抬粮价。

    若是让他们哄抬粮价,那粮价现在可能就是十六两、十八两、甚至二十两一石了。

    “嗯,可以先招收一批难民过来,正好可以锻炼一下办事的差役,不至于到最后让差役们手忙脚乱!”庞棠赞同的说道。

    接受难民,安置难民,也是一件麻烦事。

    这次不比在腾龙卫的时候,那时候腾龙卫只是接受了几万难民,各百户所各屯堡把人领走后就能安置。

    有老军户的帮衬,那些难民很快就能融入腾龙卫。

    而这次重山镇接受安置安民是让难民建立一个新的家园,且数量可能超过百万。

    可以说这是一个无比庞大的任务,几乎要动员整个重山镇的所有官衙。

    “我也是这样想的,而且现在才七月份,第一批过来的难民还有一段时间能够适应,最难的是入冬之后的难民!”杨正山神色有些无奈的说道。

    故土难离,如果不是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百姓们是很难选择迁离故土的。

    其实这个时候迁来重山镇最好,在入冬之前,他们还能有一段时间适应和准备。

    可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