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任务完成,回旅顺,讲鞍山加052(4 / 4)
纲要(草案)》。
他手握钢笔,时而凝神静思,时而奋笔疾书。052D驱逐舰标志性的四面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垂直发射系统的蜂窝状结构、综合射频桅杆的集成化理念、燃-燃联合动力的效率曲线……
这些超越时代数十年的概念和技术,被他用符合当前工程技术人员理解的语言,转化成了技术发展的“可能方向”和“理论构想”。
他刻意回避了具体的前沿材料和芯片工艺,将重点放在“系统集成”、“隐身设计”、“区域防空”、“超视距打击”、“高速动力”等顶层设计理念和关键效能指标上。
在“垂直发射系统”的描述旁,他特意用红笔标注:“此结构可实现全向、快速、多弹种共架发射,乃未来舰队防空反导之核心,然其核心在于小型化、高过载、高可靠之导弹及先进制导技术,需材料、化工、电子、控制等多领域长期攻关。”
在“相控阵雷达”部分,他写道:“电子扫描,波束捷变,多目标追踪锁定之基石。其核心难点在于高频大功率微波器件之效率与散热,高速信号处理芯片之算力与功耗……”
这是一份充满前瞻性的“藏宝图”,指明了方向,画出了轮廓,却隐去了最关键的“宝藏”本身——那些需要芯片工业支撑的核心技术。
石毅写得极其认真,每一个词句都反复推敲,既要激发技术人员的想象力,点燃奋斗的火焰,又要确保不留下任何超越时代认知的,无法解释的痕迹。
当最后一页的最后一个句号落下,窗外已透出蒙蒙天光。石毅放下笔,揉了揉酸胀的眉心,看着眼前这叠凝聚着另一个时代智慧结晶的“指引”,长长舒了一口气。
他将其仔细装订好,放入一个印有“绝密”字样的档案袋中。
连续十余天的高强度技术攻坚,鞍山舰的图纸和理论,甚至是一些超前的改进知识,渐渐被专家和技术骨干们吸收、理解、掌握。
一号技术会议室里的气氛,也从最初的凝重困惑,逐渐转变为热烈而有序的讨论与验证。
专家们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切中要害,这本身就是一个融会贯通的信号。
这天下午,当最后一个关于舰载雷达与主炮火控联动流程的疑问被石毅清晰解答,并得到在场相关领域专家的共同认可后,会议室里出现了一种奇异的安静。
李专家环视全场,目光扫过一张张或释然、或兴奋、或充满干劲的脸庞,最终落在石毅身上。
他缓缓站起身,会议室里所有人都跟着站了起来。
“石毅同志,”李专家的声音带着由衷的敬意,“我代表在座所有参与鞍山舰项目的同志,向你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你带来的,不仅仅是一艘先进驱逐舰的图纸,更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想,一种敢于攀登技术高峰的勇气。
这些天,你毫无保留的传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深蓝的大门,鞍山舰,必将成为我们海军走向强大的第一块坚实基石。”
热烈的掌声如同潮水般瞬间淹没了会议室,经久不息。
掌声渐歇,石毅平静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鞍山舰,是我们的起点,绝非终点。
它身上凝聚着无数人的期望,后续的建造、调试、海试,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图纸和理论只是武器的模具,如何将它锻造成真正的海上利剑,守护万里海疆,就拜托各位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