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核聚变(3 / 6)
出一个硬皮笔记本。翻开,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遒劲的公式、潦草的草图、以及大段大段沉思后的推演。
其中几页被反复翻阅,边缘已经磨损——那是关于“核能”的思考。
这里面是他在大西北兑换的,制作武器顺便兑换出来的,闲暇时间,他就花到了笔记本上,反正早晚也用的到。他的目光停在两幅截然不同的概念草图上。
第一幅草图:核裂变电站。
巨大的圆柱形反应堆压力容器,内部是排列整齐的核燃料棒。控制棒插入其中,调节着链式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释放的热量通过一回路高压冷却剂(水)带出,在蒸汽发生器中加热二回路的水,产生高压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
但这玩意的缺点太多了,放射性废料处理是世纪难题(高放废料需安全隔离数万年),存在严重事故风险(堆芯熔毁后果不堪设想),铀浓缩技术门槛高、耗资巨大(涉及离心机等敏感设备),对冷却水依赖性强(鹰嘴崖附近缺乏大型水源),潜在核扩散风险(乏燃料可提取钚)。
第二幅草图:核聚变装置。结构则显得复杂而充满未来感。一个巨大的环形腔室(托卡马克),被层层叠叠的超导磁体线圈紧紧包裹。磁场如同无形的牢笼,试图约束住腔室中心那团炽热到无法想象(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氢同位素氘氚混合物)。
这技术,燃料近乎无限(海水富含氘,氚可增殖),无高放射性长寿命废料(聚变产物主要为氦和中子,中子活化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半衰期相对短得多),本质安全(无失控链式反应风险,等离子体约束失败反应即停止),能量密度比裂变更高。
缺点是技术难度极高!材料要求苛刻(需耐受极端中子辐照和热负荷)。
石毅的目光在两幅草图间反复游移,最终他合上笔记本,走到巨大的防爆窗前,目光投向基地外围。
远处山峦起伏,在秋阳下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一片巨大的空地被规划出来,那是为未来可能的能源项目预留的土地。是选择相对成熟但背负沉重包袱的裂变之路,还是挑战那遥不可及却代表终极清洁能源的聚变梦想?
裂变,能解燃眉之急。鹰嘴崖需要电力,军一厂需要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