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天穹的开启(2 / 5)
你牵头负责,红箭旅作为核心支撑单位和试验基地。
你需要什么,会尽量满足你的要求。
说说你的初步想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石毅身上。
石毅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悬挂的大型黑板前,拿起粉笔。他早已胸有成竹。
“各位首长,各位同志。”石毅的声音清晰而沉稳,“这个项目,我命名为‘天穹’计划,我的构想是分三步走,或者说,构建三大核心系统。”
他在黑板上写下了“运载”、“平台”、“人员”三个词。
“第一,运载系统。我们必须摆脱一次性火箭的昂贵且低效的模式。
目标是研制一种可以像飞机一样重复起降,快速周转的空天飞机。它既能将人员和物资高效送入近地轨道,也能作为空天之间的快速机动平台。这方面,我已经有一些新的设计思路,在这里就先不细说了。”
接着,他在“运载”
“第二,空间平台系统。或者说,我们的‘太空军营’和‘前进基地’。它不能是狭窄短暂的飞船,而应该是具备长期自持能力、可扩展、具备多重功能的大型组合式空间站。
初期可以是一个核心舱段,具备基本的生活、科研和试验功能。
后续逐步扩展增加动力舱、实验舱、甚至搭载小型太空飞行器的机库舱。它将是未来太空军的立足点和跳板。”
然后,点在“平台”二字上。
“第三,人员系统。这包括选拔和训练未来的太空军官兵,研发他们在太空生活、工作的生命保障系统、舱外活动装备,以及……适应太空环境的作战装备和武器系统。”
石毅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当然,武器系统是后话,但目前必须要有前瞻性的预研。我们的战士不能赤手空拳上战场,哪怕是太空战场。”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石毅勾勒出的蓝图太过宏大,甚至有些超越时代,让在场的许多人都需要时间消化。
一位空军将领忍不住问道:“石旅长,你描述的这些……以我们目前的技术基础,真的能在短期内实现吗?”
石毅微微一笑:“困难极大,但并非遥不可及。
很多关键技术,我已经有了一些理论储备和初步的实验数据。我们需要的是集中力量,协同攻关。
红箭旅在过去几年里,已经积累了一支技术过硬、善于啃硬骨头的科研和工程团队。我相信,在国家的全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克服万难。”
刘首长猛地一拍桌子,激动地说:“好!要的就是这个信心和魄力!石毅同志,你就放开手脚干!我们就是你最坚实的后盾!需要协调其他部门,我们给你解决!”
接下来的会议,进入了更具体的讨论。
石毅将他从系统中兑换,并经过自己消化吸收的部分技术概念,深入浅出地讲解给与会专家和领导听,包括空天飞机的气动布局和变循环发动机原理、空间站模块化设计的构想、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的关键等等。
他巧妙地将超越时代的知识包装成自己的“前瞻性构想”和“科研灵感”,既给出了方向,又留下了足够空间让现有的科研体系去理解和实现。
专家们听得如痴如醉,不时提出疑问,石毅则一一解答,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所在,让他们茅塞顿开。
会议从上午一直开到傍晚,气氛热烈异常。
最终,“天穹”计划的框架基本确定。石毅作为总工程师和技术总负责人,红箭旅作为总体单位,联合国内相关的航空、航天、材料、电子、武器等研究院所和工厂,组成大攻关团队。
送走了空军首长和专家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