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了解情况和实地考察(1 / 4)
“小乙,别愣着了。”石毅转身,语气恢复了之前的沉稳,“按我刚才说的,先去把还能找回来的衙役找来,再请几位熟悉本地地理、掌故的老人到后衙花厅……嗯,就到那间稍微干净点的厢房吧。本官要问话。”
“是,大人!”赵小乙见县令大人如此镇定,也仿佛找到了主心骨,连忙爬起来,小跑着去办事了。
石毅回到所谓的后宅“花厅”,其实也就是一间稍微宽敞些、有张旧茶几和几把椅子的房间。
他坐在主位上,闭上眼睛,一边缓解着身体的虚弱和头痛,一边飞速地整理着思绪。
当前首要矛盾,是生存和发展。移花宫的威胁并不是很严重,虽然移花宫行事霸道,但终究不会滥杀无辜,而盐碱地和民生问题必须解决的,要不然是不但发展不起来,县城的人也是越来越少。
所以要先解决民生问题,让老百姓吃饱发,再考虑建设。至于移花宫则是做做样子就行。
关于盐碱地,他脑海中浮现出几种适合当前技术水平的改良思路:
一就是水利工程洗盐,开挖排水沟,引河水灌溉,通过水将土壤深层的盐分溶解,再通过排水沟将盐水排走。关键是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二,种植耐盐植物改良土壤,寻找一些能够在一定盐碱度下生长,并且能改善土壤结构的植物。
比如田菁、碱蓬等。这些植物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部分盐分,其根系和残体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通透性。
三.大量使用农家肥、绿肥等,增加土壤有机质,中和碱性。或者从附近山上运来非盐碱的土壤,覆盖在盐碱地上,但这工程量也很大,需要的人很多,最关键的是,石毅没那么多钱和粮,没办法进行。
四.化学改良,比如施用石膏,与土壤中的钠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不易溶解的硫酸钠,随水排走。
但这需要找到石膏矿,并且需要一定的化工知识来提纯和应用,目前条件不太成熟。
相比之下,第一条和第二条结合,可能是现阶段最可行的,但都需要启动资金和劳动力。
另一个思路,是利用现有的资源——那条碱水河。
河水含盐量高,是否可以尝试晒盐?大宋盐法严厉,但边境地区管理相对松弛,如果是以官府的名义,小规模试验,或许有操作空间。
盐是暴利行业,如果能成功,将是平安县快速积累资金的最好途径。但风险也极大,一旦被上面查知,或是被盐枭盯上,都是大祸。
此外,还有那条河里的苦涩鱼虾,或许可以研究一下加工方法,去苦增鲜,做成能交换的商品。
还有背靠的石头山,有没有可能蕴含矿产?比如石灰石?煤炭?甚至……石膏?
千头万绪,都需要实地勘察和深入了解后才能决策。
就在石毅沉思之际,赵小乙带着两个人回来了。
一个是穿着同样破旧皂隶服、身材干瘦、面色愁苦的中年汉子,名叫李福,是原先三个衙役中唯一还在县衙附近晃荡的,平时就在码头打零工。
另一个则是须发皆白、拄着拐杖、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是县城里年纪辈分最大的老者,姓孙,大家都叫他孙老丈。
“大人,李福找来了,王衙役去了邻县帮工,一时回不来。孙老丈请来了。”赵小乙禀报道。
石毅睁开眼,目光平和地看向二人:“李福,孙老丈,不必多礼,坐吧。
本官初来乍到,又大病初愈,对平安县诸多事宜不甚了解,今日请二位来,是想详细听听本县的情况,尤其是这土地、河流、山林,以及周边的人物风情。”
李福显得有些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