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草莓丰收(1 / 4)

加入书签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王建安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那二十亩“出口标准试验田”中。

这天小刘蹲在苗床边指着一株叶片边缘微微发黄的草莓苗:

“建安哥,你看这株,虽然整体长势不错,但这点黄化迹象可能预示着微量元素的不均衡,可能是缺镁或者铁。

出口标准对叶片健康和果实均匀度要求极高,我们不能忽视任何细微的异常。”

王建安凑近仔细查看,点了点头:“张老师,你看我们是不是需要调整一下叶面肥的配方?”

一般的品种,王建安还是有信心能养好的,不过有专家在这里,听取专家的意见准没错。

张老师推了推眼镜:“嗯,我建议明天取土样和叶片样本回去做个简易检测。

同时可以先用我们带来的含镁、铁的复合微量元素叶面肥做一次普遍喷施,观察效果。

精细化种植,就是要这样‘斤斤计较’。”

张春城在一旁听得认真,他虽然是种地的老把式,但对这些“科技种田”的方法知之甚少。

他拿着个小本子把技术员说的要点一字不落地记了下来。

这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管理,开始在一些老社员中引发了小小的议论。

毕竟过去种地讲究的是经验,是“差不多”,现在却要精确到克、到毫升,到具体的温度湿度数字,让一些习惯了粗放管理的社员感到不适应。

王建安察觉到这种情绪,在一次晚间的小组会议上,他说出了这个问题:“我晓得大家觉得现在这样搞太麻烦。

但大家要想想我们为什么这么做?

林老板那边一公斤保底四十块,是我们本地最好草莓价格的两三倍。

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赚别人赚不到的钱,就得吃别人吃不了的苦”

张春城一直都是王建安的坚定支持者,他粗着嗓子对那几个有情绪的社员说:“有啥子好抱怨的?

听建安的,听技术员的准没错!

觉得麻烦的,可以回普通大棚去,想进试验田的人多的是!”

一番话说得那几人讪讪地低下了头。

不久后尹彬从蓉城传回消息。

棚鲜生蓉城的两家店运营平稳,夏季“外采优品”的策略成功维系了品牌热度,顾客忠诚度很高。

尹彬在电话里汇报:“建安,按照往年的经验,再过半个月,就是我们大棚蔬菜开始大量上市的时候了。

今年我们合作的村子多了,产量更大,蓉城这边两家店肯定消化不完,批发市场还是大头。

我这边已经和几个老客户打过招呼,他们都等着我们的货呢。”

王建安回应:“三哥,批发市场不能丢,但我们要吸取去年的教训,不能把宝全押在批发上。

彭县那边的蔬菜产量今年肯定更大,他们走量,价格上我们未必有优势。

零售终端才是我们的根本。”

尹彬:“嗯,这个我晓得,我又找了几家机关食堂,正在谈,山城那边老刘也在用他的关系扩展这方面的销售渠道。”

保镇分厂那边,周建军也遇到了“甜蜜的烦恼”。

分厂业务扩张顺利,凭借质量和信誉,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现有的屠宰产能和运输开始有些捉襟见肘。

周建军向王建安请示,是否可以考虑增加一班夜间屠宰,并再购置一辆普通的货运卡车。

王建安仔细询问了分厂的财务状况和未来订单预测,觉得周建军的建议很及时。

“建军,你这个想法很好,说明你真正在为厂子的发展动脑筋了。

增加夜班可以,但要做好工人的排班和待遇保障,不能让大家太疲劳。

至于买车你做个详细的方案报给泽安舅舅,我们开会讨论一下。”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