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0章 质疑的声音(2 / 3)

加入书签

>

三、前线试炼:以战证策

曙光小队率先接入试验版双域作战系统。他们在不远的银峦星域展开了一场硬仗,

面对一支“深渊收割者”侦查分队的舰群,他们没有依赖传统舰炮,而是由夏菲和孙晴分别操作“神经相位光矢阵列”与“动态意识脉冲塔”,

对敌方舰体的动力结构进行实时干扰,并由陆峰远程指挥通过IFS系统实施三维调度。

战斗持续了仅仅七分钟,却最终实现了首次实战级击毁敌舰记录。而战后数据显示,

战士在精神共鸣状态下的反应速度、判断准确性与战场感知能力提高了超过300%。

这场胜利被称为“银峦的心跳”,成为新战略正式推广的转折点。

四、战术结构重组:银河重塑

陆峰很快发布新的《银河精神-物质融合战术手册》,不仅限于蓝星,

还同步送达所有协约成员国与文明指挥中枢。这套体系不再区分“科技种族”与“精神种族”的作战方式,而是创造性地提出“战术共维化”原则,

要求每一个前线单位,无论其来自何种文明,都必须学习、适配并反馈精神-物质融合系统的实战数据。

在蓝星后方,科研基地昼夜不息,第二代“星火”精神驱动核心即将下线,

而第三代“重核共鸣铠甲”也进入装配测试阶段。联军内部的呼声开始改变——他们不再只是等待蓝星的保护,而是主动要求参与到融合战略的改造过程中。

陆峰终于等到了这种态势的转变。他知道,只要有更多文明开始共同塑造这场新战争的逻辑,人类就不再孤单。

…………

陆峰的临界决策:星际防御的革新之路

当“深渊收割者”级物质攻击文明正式踏入银河战场的那一刻,

所有关于精神防线的战略部署几乎顷刻失效。那些曾在与“收割者文明”交战中屡建奇功的“精神堡垒”、“共鸣阵列”与“意识反诱导塔”,在高维物质打击之下化为灰烬。

陆峰深知,继续依赖过去的精神主导体系已经无法应对这一代的威胁。

他孤身步入了蓝星防御总署的“观想实验室”——一个由新构建的“精神-物质融合沙盘系统”驱动的实时战略模拟空间。在这里,

千百个战场模型不断生成又崩塌,无数数据组合在高速演算中堆叠、溶解、重构,再次破灭。

但就在一次系统异常中,模型AI意外预测出一种全新的战术架构:“双维协同响应系统”。

该策略提出:将“意识域”与“物质维”分别建立动态自适应防线,由不同体系的战术AI各自控制并彼此反馈。

再通过“深度神经映射接口”将前线指挥员的思维状态作为全场战术权重因子,最终实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半自律式协同战术平台”。

陆峰立即召集纪老、夏菲、科技司代表、战术司代表召开闭门战略会议。

他并没有强行要求所有人立即接受这个模型,而是冷静展示了沙盘推演的结果:

在“深渊收割者”针对远距轨道站发起量子轨交束武器打击的模拟战场中,

采用新模型后,蓝星可减少47%的防御结构损失、提升58%的局部战术回溯能力。

尽管模型尚不成熟,但数据让现场沉默数秒后,纪老第一个开口:

“也许我们必须承认,这场战斗早已不是我们熟悉的战争了。既然精神可以融合,

我们为何不让技术去顺应进化?”

新计划获得初步批准,代号为:“白星计划”。

“战术革新阶段一:多向战场AI联控系统”

科研团队在曙光小队的战术反馈中引入“情境激活回路”与“微观意识集群调度协议”,构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