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新帝(2 / 2)

加入书签

也给他们留足了颜面。

“罢了,把叛王的尸体寻副棺木收殓起来吧。”

围困皇宫这段时日,城中百姓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安宁,平王一死,皇宫也很快清理干净了。

平王收尸入殓,俪贵妃被关进冷宫,一干跟随平王谋逆的大臣都被下狱。

孙相也喊了冤,自称是被平王逼迫,可惜许相懒得跟他废话,只关起来,说等新帝继位再行发落。

后宫事务暂由宜宁公主的母妃打理,而前朝则是庆王、睿王和许相一起协理。

被耽搁的治丧事务要继续办,而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在最令人头疼的是新帝的人选。

许相出面召集了大朝会,两位王爷和文武百官共同商议此事。

皇帝留给许相的传位诏书只有一份,据许相所言,这份正式的诏书已经不知所踪。

不过许相还有一份皇帝留给京畿三大营的命令,虽是军令,却提及了传位给静王一事。

再加上写传位诏书的时候,除了许相,还有吏部尚书在旁作证,因此文武百官可以确信许相不曾在继位一事上说谎。

想一想,皇帝为了确保传位顺利,还是做足了准备。

即便诏书被盗,还有另一道调兵的密令。

只是没想到平王会釜底抽薪,直接杀了静王,传位诏书自然就没用了。

依照祖宗规矩,这种时候自然是立嫡立长,皇帝已无嫡子,剩下的两位王爷里,该由庆王继位。

庆王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平常行事有些不着调,朝臣们自是有不同的意见,觉得庆王只比睿王大几个月,两人年纪差不多,若是推举庆王,不如推举睿王。

睿王赵岐有宁国公府做靠山,支持他的人不在少数。

但秉持礼法的朝臣也有很多,庆王和睿王年纪再接近,也是庆王为长,就该他继位。

两派朝臣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突然有人提出,早逝的四皇子有一子赵颐允,论理是先帝的嫡长孙,也有资格继位。

讲这话的人当然不是赵玄祐,而是东宫留下的那份名单里的其中一人。

赵玄祐也适时拿出了先帝留给他的手令,讲明京城有人对赵颐允不利,所以假传了赵颐允的死讯,把他交给赵玄祐抚养。

这道手令是先帝担心赵颐允身份泄露会让靖远侯府获罪而交给赵玄祐的,现在便成了证明赵颐允身份的铁证。

东宫余党当年被清算得差不多了,留在朝堂上的人不多,原本不会有人认为皇孙能越过庆王、睿王去,但赵颐允是赵玄祐的养子,意味着靖远侯府全力支持赵颐允,吵架的两派人突然就变成了三派人。

赵颐允记在四皇子名下,皇长孙的名头毋庸置疑,要吵也能吵得出理由。

因着这一件事,起先吵架的两派人突然变成了三拨。

这种纷纷扰扰的情况下,许相的态度变得尤为关键。

他左思右想后,并未立即表态,提出见一见赵颐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