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养儿不肖,甚于失身(3 / 6)

加入书签

与吐蕃作战遭遇大败且损失惨重,让大唐君臣都开始有所反思。

    所以高宗后期到武周年间,许多的政治人物都不热衷于边功。

    武周名臣狄仁杰,开元前期的姚崇、宋璟,以及稍往后的张说等人,尽管他们各自本身还有出将入相的经历,各自才能也都是文武兼备,但是讲到对外战事的时候,都是持有非常慎重的态度。

    宋璟甚至以不赏边功的态度,来打压边将尚武逐功的风气抬头。

    尽管在这样的风气之下,这一时期的大唐仍然涌现出了唐休璟、张仁愿、娄师德、郭元振等一系列的边事人才。

    但是到了开元天宝年间,一方面是朝廷上层尚武开边的风气大盛,诸边战事也都战果辉煌,另一方面就是汉人军事人才的缺席,到了天宝后期甚至已经是无胡则不能成军。

    安禄山、哥舒翰这一对胡虏双子星崛起速度之快,更是令人咂舌。焚汉之膏腴,成胡之威名。

    这其实也是“以夷制夷”这一战略思想的延伸,只是走的太远了,已经走到丧心病狂、理智泯灭的程度!

    以夷制夷那是指的在自身掌握战略主动权的前提下,通过更加省力的方式手段来处理边事问题。

    可是到了天宝年间,原来的手段竟然成了目的,为了以夷制夷而压缩汉人军事人才的施展空间。

    即便有汉人大将在边事当中崭露头角,不久后也会因为卷入朝中的人事倾轧而遭到打击贬谪、乃至于杀害。反倒是诸胡酋虏将因为与中枢人事牵涉不深,得以长期在边镇发展壮大。

    “圣人遣使西去,欲以安西都护杜暹为相,其意边功甚切。杜暹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