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名单里看到一个有些印象的名字,杜暹当即便来了兴致,忍不住便开口问道。
他久任安西,对于王昌龄这种多有边塞名作的诗人自然是印象颇佳,当得知王昌龄也参加今年的科举后,于是便找到王昌龄的应试杂文浏览起来。
只是在看完之后,杜暹却有些失望,旋即便又叹息道:“此番覆试的确是有些仓促了,过于刁难才流。王昌龄旧多吟诵关塞征人的妙作,岂是无才之人。而今观其应试杂文,也只是文理通顺而已,才情灵性却无所见。”
这话说得崔沔脸色又难看了几分,虽然心中有些不情愿,但他还是开口说道:“杜相公所见仍是一斑,但有真才学之辈,总是无惧外间的纷扰挑战,仍然自有才力可陈。譬如张岱所作《六国论》,论史更胜其前作《阿房宫赋》,近年所见无有出其右者!”
他自是不想如此褒扬张岱,但实事求是的说,张岱这一篇《六国论》确是诸篇史论之中最为高妙者。面对杜暹这样的指责,崔沔一时间也只能拿出张岱这一篇文章来为自己稍作挽尊。
“哦?那倒要看一看这位家学渊源、名动都下的少年才士又有何让人惊叹的篇章。”
杜暹又在考卷中一番翻找,找出张岱的史论后便阅读起来。
这一篇《六国论》乃是老苏苏洵的名作,其史论观点角度和论证都精彩严谨、令人折服,同时文采飞扬、气势浑厚。
杜暹哪怕本身并不热衷文学,但也很快便被这文章的观点和气势所吸引,一连看了好几遍后才拍案赞叹道:“精彩,当真精彩啊!六国之亡,弊在赂秦,但使赂秦之地以养士、事秦之心以礼贤,以今天下之大,岂可取此六国之弊计!”
苏洵的《六国论》写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