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三大加强营一起努力发展(2 / 3)

加入书签

掌握各种武器的使用,还要培养他们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陈振华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他计划推动更多的开荒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粮食产量;鼓励发展手工业,生产军需物资;引入外部的技术和人才,提升根据地的工业水平。

当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时的周卫国带领着张大彪,孔捷带领着沈泉,以及邢志国带领着孙大福三人及前期的建设队伍,分别奔赴三处地方。

到达之后,首先借助陈振华直接运输过来的大量米面粮油,着手进行具体营地的驻扎工作,他们精心选择合适的村寨,开展最初的驻地建设。

借助充裕的米面粮油,他们在合适的村子里分别租赁下大量空闲的房屋,当600名新兵抵达后,热火朝天的营地建设随即展开。

毕竟将来要建设容纳至少1500名加强营八路军的生活、训练,所需场地规模庞大,尤其是那些训练场地,更是重中之重。

周卫国、沈泉以及邢志国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加强营的建设,设置成一个三角形的“平”字型,分别在三个临近的村子进行,将小留村包围在中间,从小留村往三处地方的直线距离,均超不过50公里。

对于他们的这一安排,陈振华感觉非常恰当,毕竟这样的布局更有助于后续的新兵招募以及队伍扩充,和独立团总部对于三处根据地的支援。

果不其然,在将三处加强营的营地确定下来之后,随着首批200名老兵的入驻,很快,整个加强营的营地建设就进入了快节奏。

此时在平顺县,老百姓的平均生活水平并非良好。虽然没有受到小鬼子过多的冲击,但依然存在大量的地主豪绅。

在孔捷政委的带领之下,针对三处地方的地主豪绅,立刻展开了土地革命,那些罪行累累的地主豪绅被绳之以法,瞬间赢得了整个平顺县普通老百姓的认可。

队伍的建设也因此迅速扩大,尤其是周卫国和张大彪带领的虹梯关加强营,在进入基地建设之后,大量周围的青壮劳力被张大彪的招募行动所吸引。

张大彪深知,一支强大的队伍不仅需要精良的装备和严格的训练,更是需要充足的兵力。他不辞辛劳,走村串户,向每一位有志青年讲述抗日的重要性和加入独立团的光荣使命。

在他的热情动员下,许多年轻人纷纷响应,怀着保家卫国的决心投身到队伍中来。他们有的是朴实的农民,有的是手艺精湛的工匠,还有的是充满朝气的学生。

这些新成员的加入,为虹梯关加强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大的活力。他们在老兵的带领下,迅速适应八路军的生活,积极参与各项训练,为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而努力拼搏。

而周卫国则凭借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为营地的建设和训练制定了各种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计划。

他注重实战化训练,强调团队协作和战术配合,力求将第一加强营打造成为一支能打硬仗、敢打胜仗的精锐之师。

在周卫国和张大彪的共同努力下,虹梯关加强营的建设蒸蒸日上,成为了整个独立团的模范和骄傲。

他们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两处加强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推动着整个独立团不断壮大,为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积蓄着更强大的力量。

很快,在原本的600人基础之上,又招募了大量的泥瓦匠工人以及根据地建设的青壮年劳动力。

张大彪和周卫国十分精明,直接开出一天一斤白米或面粉的工作奖励,于是周围五六个村的青壮劳力,在当地的区小队以及妇救会的帮助宣传下,消息迅速传开,直接将周围七八个村的青壮劳力招募过来了一大半。

此时,周卫国和张大彪看着招募过来的上千人的队伍,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