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制鞋厂建设(2 / 3)
众人面前时,其内部崭新的20台缝纫机格外引人注目,仿佛在诉说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正因有了这些先进的设备,参与到服装厂劳动的妇女数量如潮水般迅速增长。起初,只有60多名妇女投身其中,然而,随着服装厂的声名远扬和工作机会的增多,人数急剧攀升,最终达到了100名之众。
为了实现高效且优质的生产,陈振华展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清晰的思路。他对人员进行了极为精细的分工,每一位妇女都被赋予了明确的职责。
有的妇女专注于裁剪工作,她们手持锋利的剪刀,凭借着敏锐的目光和精准的判断,将布料裁剪成合适的形状和尺寸。
有的负责缝纫,坐在缝纫机前,脚踩踏板,双手熟练地推送着布料,细密的针脚如同谱写着美妙的乐章。
有的则承担整理的任务,将制作完成的服装进行仔细的整理和分类,确保每一件都整齐有序。
还有的负责缀扣,她们用灵巧的双手将一颗颗扣子精准地缝缀在服装上,为服装增添了最后的点睛之笔。
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操作,这种明确的流水线分工不仅提升了制造水平,更显着提高了制作效率。
作为服装厂厂长的王大卫,起初对陈振华的安排还心存疑虑,他原本以为陈振华只是在军事领域有所建树,对于服装厂的管理或许只是一知半解。
然而,当他看到陈振华有条不紊地部署着各项工作,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其实,这对于陈振华而言,并非是什么难以跨越的障碍。
即便他之前并未深入了解服装类的具体制造流程,但流水线操作的核心方法他却早已深谙于心。他深知,只有合理的分工和有序的流程,才能让生产效率最大化。
在陈振华的精心安排和调整下,生产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略显混乱的工作场景变得井井有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专注而高效地工作着。工作效率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成果令人欣喜。
在众多工序中,裁剪人员得到了陈振华更多的支持和关注。毕竟裁剪工序是整个服装制作的基础,它需要人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巧去精准把握,无法单纯借助机械来完成。每一刀下去,都决定着服装的版型和质量,容不得丝毫马虎。
而在缝纫环节,那20台缝纫机在工人的操作下欢快地运转着。陈振华还安排了40名人员进行持续不断的轮班操作,以确保缝纫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高生产进度。
原本陈振华计划筹备安排三班倒的工作制度,以保证同志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维持高效的生产。
然而,众人的工作激情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大家主动提出改为两班倒,希望能够抽出更多的人员投入到裁剪以及其他工序当中。
面对众人的热情和决心,陈振华没有提出反对。他深知,这是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
毕竟,借助妇救会的力量,大家积极主动地推进工作,这对于独立旅和三八六旅的官兵,乃至整个一二九师的官兵来说,都是最为理想的结果。
陈振华心中怀揣着一个宏大的计划,他打算在五月初左右,首先为整个独立旅官兵全部更换夏季服装,让战士们在炎热的季节里也能身着舒适、整洁的军装。
不仅如此,他还将目光投向了386旅的广大官兵,随后半个月内,也为386旅全体官兵也提供夏季服装,希望能为他们也提供崭新的夏季服装。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仅靠现有的120名工作人员,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经过深思熟虑,陈振华决定在黎城,甚至涉县,再次各自开设一个服装厂。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加生产能力,还能更好地满足八路军对服装的大量需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