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潞城炼钢厂建设(2 / 3)
知,钢铁是战争的脊梁,对于抗战的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获取炼钢设备犹如在荆棘丛中前行,困难重重。
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与谋划,陈振华终于设法从太原炼钢厂取出了一座小钢炉。这座小钢炉虽规模不大,却承载着晋南根据地发展钢铁产业、增强抗战实力的希望。
然而,这座炼钢炉带来的并非只有希望,同时也伴随着棘手的难题。由于其特殊的工艺要求,一旦启动,便需24小时不间断运作。
若中途停歇,将会产生大量浓烟,犹如向空中释放醒目的信号弹。在那个小鬼子的飞机频繁在空中盘旋侦察的年代,如此明显的烟雾无疑会迅速暴露目标,给根据地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陈振华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退缩意味着放弃希望,只有勇往直前,才能为根据地的钢铁生产开辟出一条生路。
于是,他迅速召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工匠、技术骨干以及对炼钢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士,组建了一支攻坚团队。
他们日夜围坐在钢炉旁,仔细研究钢炉的结构、燃烧原理以及排烟系统。陈振华手持图纸,与大家一起反复商讨改进方案。
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从调整燃料的配比,到优化炉内的通风结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与挫折如影随形,但他们始终坚定信念,毫不气馁。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调整,终于,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成功将这座炼钢厂改造为无烟型炼钢炉。
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汗水,每一次的改进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心血。为了找到合适的耐火材料来减少热量散失和烟雾产生,他们四处打听,走访了无数个村落,请教了众多的老师傅。
那些熟练工人们在陈振华的指挥下,先将熔炉的内壁进行加固,用特制的耐火材料重新涂抹,确保其能够承受更高的温度。
他们一铲一铲地将耐火材料均匀地涂抹在炉壁上,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生怕出现一丝疏漏。
接着,对熔炉的鼓风设备进行改良,更换了更为强劲的风箱,以提高炉内的氧气供应,从而提升钢铁冶炼的效率。
与此同时,另一组工人在陈振华的安排下,开始搭建简易的原料处理场地。他们清理出一片空旷的土地,用石头和木材搭建起原料堆放架,将从各地收集来的废旧金属、铁矿石等原料分类摆放。
为了便于运输和加工,他们还铺设了一些简易的轨道,用人力推车将原料运往熔炉附近。
在动力供应方面,陈振华决定采用一种因地制宜的方法。他发现潞城周边有一条水流较为湍急的小河,于是组织工人在河边建造了一座小型的水车。
水车通过水流的冲击力带动一系列的传动装置,为熔炉的鼓风设备和一些简单的加工工具提供动力。
工人们齐心协力,砍伐树木制作水车的叶片,用绳索和齿轮搭建起传动系统。当水车缓缓转动起来的那一刻,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为了提高钢铁的产量和质量,陈振华还引入了一些简单但有效的冶炼技术。他亲自指导工人调整原料的配比,精确计算铁矿石、焦炭和助熔剂的用量。
在冶炼过程中,他时刻关注着炉内的温度和反应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鼓风的力度和时间。
当第一炉铁水成功冶炼出来时,那炽热的铁水如同希望的火焰,照亮了每一个人的脸庞。
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原料的供应时常出现短缺,陈振华便发动群众,鼓励大家收集家中的废旧金属,同时派人到周边地区采购铁矿石。
再如,技术工人的数量不足,他就组织了临时的培训班,让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导年轻的工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