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晋绥军军心涣散(1 / 3)

加入书签

东门的哨兵偷偷聚在一起,压低声音说话:“听说中阳县城的弟兄投了八路军,发了粮食,还能回家看婆娘……”

“别瞎说!”小队长呵斥道,可他自己也摸了摸怀里的家书——婆娘在信里说,儿子得了急病,没钱抓药,只能在家等死。

这时,城外突然传来几声枪响,紧接着是喊话声,带着浓重的山西口音:“暂编30师的弟兄们!八路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回家的发路费!”

哨兵们探头往城外看,月光下,八路军的宣传队举着灯笼,正往城根下贴传单。一张传单飘进城墙,小队长捡起来一看,上面画着个士兵揣着银元回家,婆娘抱着孩子在门口等,旁边写着“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队长……”一个年轻哨兵声音发颤,“要不……咱也投了吧?”

小队长捏着传单,指节发白。远处的司令部里,李效曾还在给佐藤打电话,求他再给些弹药,可电话那头只有忙音——佐藤早就睡了,哪里会管汾阳的死活。

风陵镇的指挥部里,阎长官对着油灯枯坐。桌上摆着两封电报,一封是国府的,写着“晋绥军与敌勾结,令行禁止”;另一封是日军的,说“若愿归顺皇军,可保风陵镇安全”。

“勾结?”他冷笑一声,把国府的电报揉成一团。当初日军进攻太原,是国府让他“暂避锋芒,保存实力”。

如今他跟日军虚与委蛇,倒成了“勾结”。墙角堆着十几个木箱,里面是他搜刮来的金银细软,足够他下半辈子衣食无忧——可没了兵权,这些东西又能护他多久?

“委员长是记恨我当年跟红军搞‘晋西防共’吧……”他喃喃自语。当年他为了保住地盘,既防红军又防日军,结果两边不讨好。现在晋绥军被八路军打得节节败退,国府正好借“通敌”的由头把他踢开,省得还得给他发军饷。

这时晋绥军的朱参谋长走进来,低声说:“长官,风陵镇的百姓在外面请愿,说要加入八路军的游击队……”

“让他们去!”阎长官猛地拍桌子,“一群白眼狼!当年我给他们分地,现在倒好……”话说到一半,却卡住了——那地本就是从百姓手里抢来的,分出去不过是为了让他们替自己打仗。

这时,门外传来汽车引擎声,阎长官眼睛一亮:“是不是国府的人来了?”他冲到门口,却看见日军26师团的副官站在车旁,手里拿着份协议:

“阎长官,黑田重德将军说了,只要签字归顺,将来晋省的八路军消灭后,全部归您管,还能给您一个‘晋省自治政府’的头衔。”

阎长官看着协议上“日中亲善”的字眼,突然觉得一阵恶心。他转身回屋,从床底拖出个木箱,里面是套崭新的国军军装——那是他年轻时在保定军校的制服,一直舍不得扔。

“告诉黑田重德,我阎某人好歹是国军上将,死也不当汉奸。”他把军装套在身上,虽然紧绷,却挺得笔直,

“给武汉发最后一封电报,就说晋绥军愿全军编入国军序列,随时参加武汉会战,战死沙场,以证清白。”

朱参谋长看着他颤抖的手,知道这不过是最后的体面。武汉会战正打得惨烈,国府根本没空管一支败军的死活,这封电报,注定石沉大海。

窗外,风陵镇的百姓举着灯笼往城外走,嘴里喊着“欢迎八路军”,灯笼的光在夜色里蜿蜒,像条温暖的河。阎长官摸了摸军装领口的徽章,上面的“青天白日”已经锈迹斑斑。

拿下中阳县的第三天清晨,马子华的信使骑着快马冲进县城,手里举着封信,一路喊:“汾阳有消息了!”

陈振华正在给伤员换药,闻言立刻接过信。信上是马子华潦草的字迹:“汾阳县城2个团愿投诚,李效曾带着残余不到2个团的兵力往吕梁县城逃跑,请示是否追击。”

“不追。”陈振华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