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章 胶着状态的武汉会战(1 / 3)
学校的第一堂课,赵承绶没讲战术,只讲了自己怎么从“帮鬼子守城”到“跟八路军抗日”。讲到被日军当人质时,台下的新兵们攥紧了拳头;讲到八路军的炮弹精准避开晋绥军掩体时,有人抹起了眼泪。
“以前我总觉得,当兵是为了混口饭吃,”赵承绶的声音有些哽咽,“现在才明白,当兵是为了让咱们广大老百姓的娃能安安稳稳上学,不用再怕鬼子。”
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连窗外的哨兵都跟着鼓掌。陈振华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根据地的扩张不光是地盘的扩大,更是人心的凝聚——当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为谁而战”,胜利就不再遥远。
武汉外围的长江岸边,国军第9战区的士兵们趴在战壕里,望着日军的汽艇在江面上游弋。师长李延年拿着望远镜,眉头拧成了疙瘩——日军的三个新编师团投入战场后,防线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再顶不住,武汉就保不住了。
“师座,山西八路军来电!”传令兵递上电报,字迹被雨水洇得有些模糊,“八路军367师的一个特战团南下,炸了日军的弹药库,切断了京汉铁路的补给线!”
李延年猛地站起来,望远镜里的日军汽艇突然调转方向,往上游开去。他笑了,拍着战壕的土墙:“好啊!八路军参加武汉会战,这真是及时雨!”
这支援是陈振华精心策划的,367师的特战旅,在李战龙的组织下,组织的特战旅第一特战团,伪装成日军,沿着太行山南下,昼伏夜出,专挑日军的京汉运输线下手。
他们在贾鲁河上炸了日军的浮桥,让整整一个联队的日军困在贾鲁河北岸一个星期;在许昌的小鬼子物资储备库里埋了炸药,把日军囤积的大量汽油全炸成了火球。
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气得拍桌子,不得不从武汉前线抽掉一个旅团,沿着京汉铁路回防。这一抽,国军的压力顿时减轻,李延年趁机组织反攻,把撕开的口子又堵了回去。
“八路军这招‘围魏救赵’太妙了!”重庆的指挥部里,最高统帅看着战报,对身边的将领说,“没想到他们不光会打游击,还懂大兵团配合。”
可他不知道,这配合背后的算计——陈振华早就看出,日军的软肋在补给线。三个新编师团装备差、补给依赖铁路,只要掐断这条线,他们就成了没牙的老虎。而八路军的游击战,最擅长的就是“掐脖子”。
武汉的拉锯战持续了4个月了,日军的强大攻势渐渐疲软。冈村宁次在给东京的电报里承认:“八路军在华北的袭扰严重影响了补给,前线部队弹药不足,粮食只能维持10天。”
东京的回电只有冷冰冰的三个字:“继续进攻。”同时日军大本营则是加大了日本海军的运输速度,将三个新编师团的兵力,以及武器装备,尽快运输到武汉战场上。
可小鬼子在武汉前线的士兵们已经没了力气。一个日军新兵在日记里写道:“米饭里全是沙子,枪栓也卡得拉不开,对岸的支那军还在唱歌。我想家了,想妈妈做的味增汤。”
这种疲惫,通过战报传到了太原,陈振华看着审讯记录,对副总指挥说:“日军快撑不住了。武汉的仗,拖得越久对咱们越有利。”
副总指挥点头:“小鬼子的兵力被削弱的越厉害,咱们在华北就能越站住脚,把根据地扎得更牢。等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所有县大队全部建设起来之后,咱们可以再次组建几个独立师,到时候别说三个师团,就是关东军全来,咱们也不怕。”
炭火渐渐熄灭,指挥部里的光线暗了下来。陈振华望着窗外的太原城,夜色中的城墙像一条沉睡的巨龙。
他知道,这场战争就像一盘大棋,武汉的烽火与华北的暗流看似遥远,实则紧密相连。
八路军要做的,就是在华北站稳脚跟,既为自己积蓄力量,也为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