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8 道义不容,除恶务尽(4 / 6)
; 开元十五年的下半年,河北灾情爆发的愈发猛烈,尽管朝廷紧急抽调江淮租米百万石北上赈灾,但也毕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而在灾情爆发的过程中,张岱所缔造的这个织坊体系承纳了非常多的妇孺救济工作,活人数万,给河北灾民挺过灾情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开元十六年后,灾情有所缓解,过往接收的那些妇孺们也都陆续的回到了家庭生活和生产中去。
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河南河北的丁卒因为异地赈济,而被安排到幽州等地进行屯边,他们的家眷眼下便仍然在织坊中进行做工。
这些被安排北去的丁卒往往都是家无恒产的佃农与游食客户,在幽州屯垦足年后,便可以发还原籍,在其当地进行授田。
所以如今的织坊在完成了救灾使命之后,如今仍然承担着一个帮助这些游食客户们往普通均田户进行过渡的责任。而这种成规模、分工明确的织坊生产,效率也是远比小户生产高得多。
一些原本曾经在织坊接受过救济、如今回归家庭的织妇们,如今往往也都放弃了在家沤麻、纺纱,忙完农事后便直接再回到织坊做工。甚至有的干脆一直待在织坊,用织坊劳作的工钱再去雇佣帮工打理农事。
因此织坊在渡过入不敷出的救灾阶段后,到如今盈利也在逐渐增加,今年年初各地织坊累加起来的月盈余甚至达到了三千多匹绢。
按照一匹绢时价五百钱,就是一千五百多贯的盈余,一年下来也是一两万贯钱的收益。当然,张岱前前后后也是投入了二十几万贯的钱,虽然距离回本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这回报率也是十分惊人了。
“这么算来,织坊的利润就太高了。数万织工一丝一缕、一纵一横,万家衣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