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风流少年(2 / 6)

加入书签

续追回,但其实另有别处隐没回利更多!

    诸如下官奏章所引之东市贾人邹某,旧以水部令史而掌所司本钱七万钱,前后三年许,因其回利颇丰而得获出身。邹某所奏本钱七万余,然则察其前后所出则逾百万,水部见利仍以七万为本……”

    杜暹一边倾听着张岱的讲述,一边与奏章中的数据内容向对照,在听完张岱的进奏后便皱眉道:“这邹某典钱,三年余便隐没回利六百余贯,却仍因管钱得宜而得获出身?”

    “不错,这还只是邹某一人而已。下官计尚书省诸司旧年凡所治本钱十三万贯而已,然诸市所行回利之钱可计者已逾六十万贯,食利之钱逾于诸司本钱四倍有余,这还只是下官粗略草计之数……”

    公廨本钱作为官方经营的高利贷,本钱越多那么可收得的利息自然也就越多,所以公廨本钱存在时期的规模也是逐年递增的。

    在贞观年间,在京七十余司所置本钱尚且不足五万贯,而到了开元初年,京司公廨本钱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二十几万贯,尚书省诸司便有十三万贯之多。

    之后公廨本钱复行于世,并在中晚唐时期直接突破了百万贯的规模,单单通过公廨本钱获得的利息收入便多达几十万贯之巨。

    张岱翻讲这些故事,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日前尚书都省追缴充当诸长征健儿行赐之旧债,所得七千余贯而已。此旧债犹可追讨,那旧诸令史治钱之弊缘何不追?若能将旧日凡所出贷违法之钱、以私充公、冒食回利之钱尽皆审定追究,所得赃息将愈亿万之计!”

    “若可见利如此丰厚,那都省又缘何不追?”

    杜暹听到这个庞大的数据,也忍不住开口问道。

    他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