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平冤录》成(1 / 3)

宋老头答应了的事,丝毫没有拖延,在第二日的上午,便给宫里去了折子。

御书房里,御书房里,宣帝看完宋老头的奏折,低头想了一会儿,随后点头说道:“确实有道理,要是各个衙门办案的人,都能像他一样懂得病理又细致认真,这天下的冤假错案定会少很多。”

他转头看向一旁的思无量,沉声说道说:“思无量,你立刻让翰林院起草诏书,用最快的速度送到京畿道的各个衙门。通知各地衙门的仵作,必须在半个月内赶到京城,谁也不许找借口拖延。”

宣帝站起身来,把奏折递给旁边的太子,语气里满是感慨:

“王平在户部研究的新算法,虽然还没开始正式使用,但只要推行下去,以后算账记账能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

“这小子,先是在户部做出成绩,现在到了刑部又有新想法。不管把他派到哪个部门,都能带来惊喜。看来当初让他在六部轮岗,真是做对了决定。”

太子韩承乾接过奏折仔细看了一遍,难掩兴奋地说道:

“父皇说得对!王平确实才华出众,能有这样的人才辅佐,是朝廷的幸运,现在办案手段有限,冤假错案太多了,如果真能改善验尸查案的方法,减少冤案,那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

朝廷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没过两日,就有来自各处衙门的仵作接连来到刑部司报到。

因为是皇帝下的命令,众人也不敢有所怠慢,尽职尽责已经是最基本的形容了,不过这是仵作家庭世代传承的经验,王平把这些人的东西都拿走了,也不能让他们空手而归。

融汇和教学,便成了编纂《平冤录》的主旋律,王平把知道的教给他们,他们把知道的说出来,甚至王平还把华宁尘和孙神医都给请了过来。

目的就是为了多教这群仵作一些经验和知识,胥吏都是老油条,王平的意图他们当然看的出来。

虽有刚开始对陛下宣召入刑部司“贡献”经验有些不满,可王平这一套流程走完,他们贡献的不过是一洼浅水,收回的却是整片浩瀚的湖。

其中参差让这群仵作激动不已,每次王平授课,那一个个听的是目不转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