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师叔(1 / 3)

如此其貌不扬的符号,竟然能够将如此精妙的断句,竟能化繁为简,为天下读书人指明一条通达文意的坦途。他指着纸上的逗号、句号、问号等符号,一一询问其用法和深意。

王平放下手中的书卷,坐到老师身旁,耐心解释道:“老师,此逗号,用于语气之短暂停顿,分隔句中并列之词或短语;此句号,用于陈述之末,表示一句话之完结;此问号,则用于疑问句尾...”

他不仅详细说明每个符号的用途,还随手拿起桌旁的《论语》,选取其中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现场演示如何用标点断句,使其含义豁然开朗,既可读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亦可依不同理解做其他断句,但皆清晰明了。

柳夫子抚须凝神细听,眼中光芒越来越盛。

他本就是学问大家,深知句读之难对于初学者的阻碍,此刻见到如此简洁高效的解决方法,怎能不激动?

“妙!妙极!”柳夫子拍案叫绝,拿起那张写满符号的纸,反复端详,“此法定名为‘标点符号’?好!形象贴切!平儿,此乃功德无量之举啊!若推行天下,蒙童入学,门径顿开,不知要省去多少揣摩之苦!”

激动过后,他又仔细询问了王平关于推行此法的具体想法,包括如何编纂示范文本,如何争取朝廷和文坛认可等。

王平一一作答,并将自己打算先在小范围(如宗翰这样的学子中)试验,并借助即将到来的《论语新编》的刊印来初步引入标点的计划和盘托出。

“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甚好!”柳夫子点头赞许,“《论语新编》正是引入此法的最佳载体。

陛下既已允虞公和我等编修新注,加入断句,合乎情理。待新注成书,标点之法便可随之呈现于世人面前,届时其效用一目了然,反对之声自然会少许多。”

谈到《论语新编》,柳夫子更是兴致勃勃。

王平的新注不仅融合了多家之言,更有许多发前人所未发的见解,注重实用与经世致用,这与柳夫子一贯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师徒二人就新注中的一些具体释义又深入探讨起来,时而争论,时而共鸣,思想的火花在静谧的书房中不断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