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互联网传奇(下)(3 / 3)

加入书签

不能开发一款网络通讯工具,让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沟通不再那么昂贵?”

“经过调研发现,国外虽然有ICQ和MSN,但国内这片市场还是一片空白,这个发现让我看到了机会。”

就在这时,王志突然抛出一个关键问题:“在构思产品时,你有参考ICQ和MSN的框架吗?”

陈天敏锐捕捉到这个问题背后的深意,这是央视在给CC的原创性进行背书。

不然哪个人会主动说自己是抄袭?

你让马画藤来,听到这个问题,他也会拍着胸脯保证当初的OICQ和ICQ没有任何关系。

陈天从容答道:“互联网产品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就像汽车都有四个轮子一样,但CC从产品架构到用户体验都是完全自主创新的。”

这个回答滴水不漏。

CC的初代版本陈天是参照前世2005年的QQ设计的,在功能体验、产品界面上都远超当下的ICQ,说是甩了几条街都不为过。

正因如此,除了少数竞争对手刻意抹黑,业内鲜少有人将CC与抄袭IQC联系在一起。

反倒是比CC早上线十天的腾讯OICQ,至今仍被不少网友诟病其模仿痕迹过重。

王志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这个年轻人不仅敏锐地领会了问题的深意,回答更是滴水不漏。

这个问题是上级特别交代的,目的就是为CC的原创性正名,别说CC没有抄袭,即便CC真有什么借鉴之处,这次访谈也要将其塑造成完全自主创新的典范。

他原本还担心陈天会错意,万一说出“参考了ICQ”之类的话,对录播来说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无非就是剪掉重新录就是了。

但这样难免会让陈天在上面失去些印象分。

“业内有个很有趣的说法,”王志继续抛出精心准备的问题:“橙天推出的每款产品都能精准切中用户需求,并且总能迅速占领该细分市场。”

“这些又快又准的产品决策,都是你亲自主导的吗?”

陈天淡然一笑:“所谓精准,不过是始终遵循'用户至上'的原则。我们每开发一款产品,都会反复思考:这能解决用户什么问题?使用体验是否足够友好?”

“至于快速占领市场,这要归功于CC构建的用户生态,好的产品加上精准的流量扶持,自然事半功倍。”

这个回答既谦逊又睿智,既肯定了团队的努力,又巧妙凸显了CC的核心价值。

王志不禁在心中暗赞:这个年轻人,确实不简单。

陈天接着说:“橙天目前产品确实很多,但都是围绕CC这个核心而打造。”

“每款产品都有自身的不同定位与规划,这样既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也能构建更加完善的产品生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