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上京 生命之光 拾柒章)(1 / 3)

加入书签

颐和园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山环水抱的自然景观和皇家气派的宫苑建筑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撷取大自然的良辰美景,遵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在真山、真水中进行景点设计,既突出皇家的气派,又体现了园林与山、水的和谐统一;既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雕琢巧妙地融于一体。尤其是主景点佛香阁在西山和玉泉山的衬托下,在大片湖水的倒映中,显得金碧辉煌、巍峨壮丽,形成颐和园标志性的景观。

颐和园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山环水抱的自然景观和皇家气派的宫苑建筑的完美结合,在真山、真水中进行景点设计,既突出皇家的气派,又体现了园林与山、水的和谐统一,造就出皇家园林宏大的气势、辉煌的色彩及其与山水绿化环境的充分协调关系。既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雕琢巧妙地融于一体。颐和园的园林造景,融合了绘画、诗歌和文学的意境,成功造就出皇家园林宏大的气势、辉煌的色彩及其与山水绿化环境的充分协调关系。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全园之中,典型地反映出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

哲理阴阳虚实的对比关系讲究通过山水对比的布局,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同时,全园宫殿建筑的组合排列,遵循了儒家学说所规定的纲常伦理,而昆明湖上三座仙岛的设置,又是道家希求长生不老思想的体现;构筑于万寿山上的寺庙佛阁,显示了祈求佛陀庇护的祝愿。这一切均倾注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湖光山色之中,并且了无痕迹,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颐和园不但再现了清漪园的景物,而且继承和再现了自秦汉以来皇家园林的规制和内容。它是园林利用自然山水,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实现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一体的成功范例。其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研究皇家园林和近代历史、建筑、美学、宗教、人文、环保等多种学科最好的实物素材。

颐和园的建筑形式几乎罗列了古代园林建筑的所有类型,殿堂厅馆、亭桥廊榭、塔台楼阁、轩舫肆关。可贵的是都基本符合清代营造则例的一般规范,同属一个历史时期的风格。虽然建筑规模庞大,但全园整体统一和谐,建筑风格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不但和同类性质的北海中的清代早、中期建筑有着可辨的差异,即使在颐和园中和仅存个别清漪园的建筑相比较,也能感觉到尺度、比例的区别,特别是在斗拱的细部,装饰纹样、石雕手法上更加明显。

苏式彩画在颐和园内随处可见,长728米的长廊作为颐和园标志性的建筑,共绘有1.4万余幅内涵丰富的彩画。主要以包袱式苏画为主,大多绘制于建筑檐步之上,是古建筑彩画中的精美之作。历经时代变迁,颐和园苏式彩画的构图、色彩以及装饰纹样都与江南地区苏式彩画有所差异,逐渐形成了严格的构图比例和设色规律。有些处于公共空间的区域甚至施以金色,来彰显皇家建筑的富丽华贵。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形成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湖中三岛上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20世纪90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3500年的历史。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重要的一组点景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为“爱山”和“借秋”。中为八角两层楼阁,东西配置两亭两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