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上京(2 / 5)

加入书签

至外城的人又匆匆盖了许许多多的新房、新院,连起来就形成不少大大小小、长长短短、规范或不规范的新胡同。此时对原来元朝作的胡同必须宽9.24米的规定,早已逐渐模糊了,虽街巷胡同格局“大抵袭元、明之旧”,但“街巷”与“胡同”的界定早分不那么清楚了,总体数目已增到2077条之多。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民国前期上京仍是中华民国的首都。过去由于皇城占了上京城的中心位置,因而阻断了东西主干线,东西往来必须绕道天安门广场以南的棋盘街或北边的地安门。民国初年,随着紫禁城的开放,行人才可以横穿东西长安街。这样,上京就有了一条和纵贯南北的中轴线直角相交横穿东西的长纬线。经纬相交于天安门前,形成一个大十字坐标,街巷胡同就以此为中心而往外发展开。几条新干道的打通、增辟,带动了胡同的发展,到四十年代北京的街巷胡同已达3200多条。

近些年统计发现,较早说法是崇文区东珠市口北地高筱胡同南口最窄,仅65厘米。有人曾踏勘天桥西永安路北边地小喇叭胡同,发现北口向西拐弯处仅58厘米。最长的胡同是东、西交民巷。

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城市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胡同院落中可以了解市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邻里关系。 从史籍中看,光是“胡同”一词的写法从元朝到清朝就有:衖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衚衕、忽洞、湖洞等十多种。

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建国后上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

每条胡同一形成,人们自然会给它起个名,这个名称一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就确确实实地代表了这条胡同在整个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交往、通信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这是胡同名称的实用指代作用。

由于胡同名称从元朝开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们口头相传,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国后才有的。

上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最多时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命名名称,作为事物的代号是必须要有的,胡同自然也不能例外。人们对胡同的最初命名,是根据其某一方面的特征,经过流传,最终被大家所接受并确定下来。

胡同命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以地形特色、景物命名;如:金鱼池、龙须沟、北河沿等,崇文区的三里河大街,是以明代开凿于此的三里河命名的。广安门外元代以前有莲花水域,因而留下了莲花池胡同、莲花池东路、莲花池西里等地名。什刹海一带的银锭桥,风景优美。

燕京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即是仍尚存的银锭桥胡同,是直接由银锭桥命名的。以建筑或遗址命名,东城区交道口的府学胡同,因明、清两代的顺天府学坐落在其中而得名。建国门内有贡院头条、二条胡同。是因明、清两代的贡院设在此地而得名。其他如黄寺大街、东厂胡同、禄米仓胡同、西什库胡同、国子监街等都属于此类。

以商业故地和商业名称命名崇文的花市地区,自清代中期便有人家以种植,制作并销售真假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