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寻死不是这般……(2 / 5)
其中少数,跟在左右,多数,有些昼伏夜出在山野,有些也出入城镇,打探各地情况.
夜足够深了,泥活河那边,起了几盏微弱的灯火,闪烁几番。
卢俊义看到之后,立马就说:“上船,过河!”
燕青先带人过河,虽然卢俊义联繫的都是昔日的老伙计,但此番不同,苏武亲自过河,任何事都没有安全重要。
只待燕青带著一盏灯上船,灯笼光线昏黄,在夜色笼罩的河道上慢慢摇曳而去。
这盏灯是不上岸的,就留在船上有专人看守,灯也是不能熄灭的,这是安全的信號。
只待这盏灯乘著船再回来,才表示河对岸一切正常,若是对岸出得一点意外,这盏灯立马就会落水。
好在,卢俊义走私生意上的老伙计著实不错,一切顺顺利利,显然,那老伙计也不知道卢俊义此番来可不是做生意的,更不会知道卢俊义的商队里有何等人物接著,苏武再上船,此去,只运送四五十號人,还有大量货物,且燕青还会回来,
其他人,再有安排,由燕青带著从各处偷渡,只为隱秘,不使人怀疑。
苏武连撤退计划都想好了,若是一切顺利,就还从这里回来。若是不顺利,遇了险,
那就直接从雄州那边回。
从燕京去大宋雄州,也不过二百里地,若是奔逃,两个日夜就可到。
苏武更也自信,这四五百人衝杀而起,一路往南,辽人在燕云十六州南边,还真就挡不住。
更也还有一点,此时此刻,大宋与大辽,还並非有敌对关係,甚至,关係极好,至少明面上关係极好。
这一百年来,宋辽,那是兄弟之国,以辽《渲渊之盟》的文字版本,辽国是兄,宋是弟。
当然,以宋的盟约文字来说,两国不分兄与弟,就是兄弟之国。
且,两国外交关係,在这一百年来,虽然偶有纷爭,但整体而言,那是越来越好。宋有什么事,辽国必派遣使节去祝贺或者悼念,辽国有什么事,宋亦然。
乃至,宋仁宗去世的时候,辽国皇帝还会在皇城里给宋仁宗立牌位祭拜祭奠,沐浴香不在话下辽国,契丹人之汉化,也到得无以復加的地步,辽国皇帝亲口来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於中华。
也还有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之宏愿:愿世世代代生中国!
千年之后依旧能看到其佛像篆刻之原文:白银千两,铸二佛像。威武庄严,慈心法相。保我辽国,万世永享。开泰寺铸银佛,愿后世生中国。耶律鸿基,虔心银铸。
辽人而今,就把自己当做是中国,这是法理法统上的认可,乃至也是与宋国的一种竞爭。
辽,契丹,昔日大唐之民也,辽之天子,而今也是受命於天既寿永昌,承接的也是大唐的衣钵。
要问宋人接受这一点吗口中不一定接受,但心里,其实已经习惯了,习惯成了自然,也是一种变相的接受。
就说宋的诗词,宋的文章,宋人的手札,宋人的所有传世文字,从来没有过只言片语去表达对辽人的愤恨,哪怕苏軾,表达情怀,说的也是“西北望、射天狼”。
也就是说,歷史之中,渊之后,很快,宋辽就不是敌人,不论是民间也好,朝廷也罢,情绪情感上也並不敌视对立,乃至越发向好。
这也是苏武敢去辽国的真正原因之一,哪怕退一万步来说,苏武当真就在辽国被擒拿了,辽国也不会把大宋枢密院直学士杀掉那要到什么时候才开始敌对呢就得大宋真起了二十万大军而来,那一刻,两国才会再次开始敌对起来。
那一刻,若是站在而今辽人的角度上,宋人何其可恨背弃盟约,背弃百年之好,背弃了一切,成了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