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化茧其一:极致的身躯(设定章)(4 / 5)
生命活动的各类酶,对温度的要求更为苛刻,它们能够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极为狭窄。
酶作为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其活性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才能得到有效发挥,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尤其是在高热环境下,酶的结构会遭到破坏,进而丧失催化功能,导致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这也正是鸟类和哺乳类生物为何要不遗余力地将体温维持在三十几到四十度左右的关键原因。
这个温度区间,既能保证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如新陈代谢、细胞呼吸等,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又能确保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稳定,从而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鸟类和哺乳类生物发展出了一套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无疑是它们在生存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依仗。
另外,还有一种极端案例。
在深海的海底热液喷口处,那里相当于地球内核炽热力量的宣泄口,其温度之高更是极端。
最高时,能达到海水沸腾温度的三四倍之多。
然而,深海自带的超高压环境,将这些本应因高温而气化升腾的海水紧紧束缚,使其保持液态,呈现出一种稳固又危险的平衡。
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生命的生存似乎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那么生物又该如何在这片炽热的“炼狱”中寻得生机?
现实给出的答案,似乎在宣告着这片高温区域是生命的禁区。
绝大多数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在温度达到60度左右时,便开始悄然改变自身性质。
而当温度攀升至80度左右,蛋白质便会达到极限变性温度,彻底丧失原有的功能与结构。
这一特性,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实际应用,就拿巴氏鲜奶来说,它正是精确利用了蛋白质的这一温度特性,将鲜奶置于六十度左右的水浴环境中进行杀菌消毒,在有效杀灭有害微生物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鲜奶的营养成分与风味。
在耐热生物里,世界上已被证实的最耐热多细胞生物——庞贝虫。
它的耐热极限恰好定格在81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