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三章 花旗银行大危机(2 / 5)

加入书签

bsp;花旗银行本身作为美国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同时又在从事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收购与证券化衍生品的设计、发售、承销等业务。以及二级市场的证券产品交易业务和相关信用支持业务。过于庞杂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使得它内部管控机构都没有发现,此前认为转移出去的信贷风险,其实又悄悄的通过资本及衍生品市场业务再次循环回归到了银行内部另一个部门。

    花旗银行还是一二级市场的主要交易商,许多其他银行发行的证券化产品所蕴藏的风险也集中到了花旗银行身上,多重危机爆发,使花旗银行在劫难逃。花旗集团在快速扩张的1999~2003年,年均并购交易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从传统的商业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囊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的全能和全球金融控股集团,资产规模从2000亿美元左右一跃到了2万亿美元的巨无霸,翻了10多倍,但也引发了一个致命问题,这些帐表外资产哪怕遭受10%的损失,花旗银行也将资不抵债。

    结果金融海啸一至。花旗银行忙着出售手中的大量次贷资产,可是没想到没有及时关闭的金融衍生品部门还在继续制造更多的有毒资产,只好拆东墙补西墙,直到最后没人敢再投钱让它继续补下去。花旗银行这才发现它的大部分金融衍生品都化为泡影,并且还要承担巨大的损失。花旗银行原有资产2万多亿美元,在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亿多个客户账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金融帝国,可一夜之间就“玩”到了不接受外部救助就将一文不值的这个地步。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杨星带领海外抄底团低价收购花旗资产时。就详细分析了花旗银行的危机成因,还特别提醒国内金融监管部门注意这种风险。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全部都是“混业”经营,在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上先天不足,很多时候难以清楚认识其中的风险,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管理。

    现在国家推出的4万亿救市资金中,大部分都是通过银行系统发放,而许多基建项目中,地方政府也要拿出资金配合中央下拨资金,而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利,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