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交办(2 / 2)

加入书签

,却要他们整个衙门来背锅!但圣命难违,他只能躬身领旨:“臣……遵旨。”

接下这烫手山芋后,整个鸿胪寺衙门顿时灯火通明,上下官员熬了不知多少个通宵,查阅典籍,商议条陈,总算憋出了一份《培育本土通译疏》的草案,战战兢兢地呈递上去。

结果,没两天就被打了回来,批语是“空泛迂阔,不切实际”。

鸿胪寺上下只得继续绞尽脑汁,修改后再呈,然后再次被驳回,理由是“靡费过巨,难以为继”。

如此反复数次,草案被打回来好几次,鸿胪寺卿感觉自己头发都白了一大把,整个人都快被掏空了。眼看期限将至,再拿不出让皇上满意的方案,怕是乌纱帽难保。

走投无路之下,他猛然想起从扬州回家过年、学问渊博且对实务颇有见解的大儒朱玄先生。他连忙备上厚礼,亲自上门,放低姿态,苦苦哀求朱老先生施以援手。

朱玄老先生本不欲过多掺和朝政,但听闻此事关乎国体与商贸公平,又见鸿胪寺卿确实被逼到了绝境,便叹了口气,答应帮忙参详。他将此事与儿子朱怀之商议,父子二人关在书房讨论了两日。

朱老先生学贯古今,洞察世事;朱怀之则更了解当下时局与实务运作。父子二人合力,结合鸿胪寺原有的草案基础,去芜存菁,融入了更实际的管理办法、分级考核制度以及可持续的培养模式,最终润色形成了一份详实周密、兼顾理想与现实的《译馆新策》。

这份由朱家父子捉刀、鸿胪寺署名的策令再次呈递御前,皇上仔细阅后,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神色,朱笔一挥——“准奏”。

一场由忠顺王爷“受骗”引发的风波,总算在真正的高人出手后,得以圆满解决。只留下鸿胪寺一众官员,对着那份来之不易的准奏文书,既感激朱老先生,又对那位给他们带来无妄之灾的王爷,心情复杂,难以言表。

一场风波平息,除了朱家父子,再没第三人知道,那份新策,多是林淡的手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