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 章 独特视角(1 / 2)
与国内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街头巷尾热议不同,大洋彼岸的反应显得格外平静。
《红高粱》在海外的亮相,仅限于影展期间那寥寥几篇专业影评和媒体快讯。它像一颗投入深海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很快便消散在广阔的海面上。
对于大多数国外观众来说,这部电影还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们既无法在影院里看到它,也很难真正理解影片中那片红高粱地所承载的厚重情感与文化密码。
因此,在影片没有开始公映,真正的轰动效应还远未到来。
杨明此刻又回到了英国,开始继续忍受那阴雨绵绵,让人崩溃的日子。
公寓里,李莉懒洋洋靠在他怀里,享受着片刻的温存。她的手指在他的胸膛上轻轻画着圈,忽然开口问道:
“对了,咱们国家那部在国外拿了大奖的电影,你觉得好看吗?我看了下简介,心里好像不太想看呢。”
杨明低头看了她一眼,笑道:“正常。你觉得它‘不好看’,很可能不是指技术层面,而是因为它的风格。
简单来说,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以讲故事为主的电影。它更像是一幅浓烈的油画,或者一首狂放的诗。
导演想表达的,是一种原始、炽热、扑面而来的生命力,而不是一个逻辑严密、情节曲折的故事。如果你期待的是环环相扣的情节,那肯定会觉得‘没意思’。”
“那倒不是,”李莉摇了摇头,眼神里带着一丝认真和不解,“我是觉得……拍的太土了。把咱们国家的人或事,拍得也太……难看了。”
听到这话,杨明沉默了片刻。他能理解她的感受,这种“土”确实是很多国内观众的第一反应。
“你说的‘土’,”他缓缓开口,“可能正是导演想要的。他是在用这种‘土’,来表达更深层的东西。
在他看来,这种‘土’代表着一种原始、粗粝、甚至有些野蛮,但又蓬勃旺盛、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是我们民族性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想用这种‘土’,去冲击观众固有的审美。”
他看着李莉,试图让她理解这种独特的视角:“其实,正是这种充满华夏乡土特色的‘土’,反而让外国人觉得非常新鲜、非常有力量。
他们看惯了自已的城市和生活,突然看到这样一种完全不同的、来自土地的力量,会觉得震撼。所以它才能在国际上获奖。
你可以这样看,《红高粱》的‘土’,不是我们平时说的‘土气’,而是一种刻意营造的、充满力量感的‘乡土美学’。它可能第一眼不讨喜,但就像一杯烈酒,越品越有味道。
那导演是学摄影出身的,非常善于利用光线来塑造氛围。他习惯用画面去叙事、去抒情,创造出一种独属于他的视觉美学。尤其是他对色彩的把控,那种浓烈到极致的红……我还是很佩服的。”
一个月后,杨明和庄佳慧通电话:“怎么样?热度下去了没?”
“降点了,”庄佳慧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底子还在。你也知道,咱们国家太长时间没有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东西了。好不容易出了这么一部电影,还拿了大奖,大家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媒体不拼命鼓吹才怪。”
杨明“呵呵”一笑:“可以理解,可以理解。”他顿了顿,话锋一转,“我就是想问问你,要是现在,把那位张导演和女主角绯闻放出去,会不会惹火上身?”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轻笑,带着几分不屑:“能惹什么祸?不过是一个导演罢了,他算什么?充其量就是个有点名气的人物。放心吧,只要你觉得时机成熟,我这边立刻安排下一期刊物的封面……”
庄佳慧顿了顿,声音里透出一丝兴奋:“标题我都想好了——《红高粱》的红与黑,银幕内外的爱恨情仇。保准大卖。”
杨明琢磨琢磨,斟酌着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