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0章 安置流民(1 / 2)
院门外,杜老头正站在枣树下等着,见老三追出来,忍不住瞪了他一眼:“你娘那脾气,也就你敢撞枪口。”
杜尚霄把烟袋递过去,嘿嘿笑道:“这不有您老在嘛。再说了,跟她吵也没用,等她气消了就好了。”
爷俩并肩往村头走去,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
杜老头抽了口烟,缓缓道:“甜儿的事,不能就这么算了。大宝那边,回头我得跟他说道说道。”
杜尚霄点点头,心里踏实了些——老爹看着蔫,关键时候还是拎得清的。
风里飘来灶房的烟火气,混着泥土的腥气,倒比院里的争吵声让人舒坦多了。
————
杜尚清骑着元宝走在最前,身后跟着小青山的精兵,个个甲胄鲜亮,腰间长刀闪着寒光。
再往后,黑压压的人群望不到头,三万流民背着包袱、牵着孩子,脚步虽有些踉跄,却透着股踏实的劲儿。
一路走得尘土飞扬,远远望去,竟真像支开拔的大军,把半边天都染成了土黄色。
路边刚收完秋的田埂上,几个正在拾麦穗的农夫瞅见这阵仗,吓得手里的篮子都掉了,哆哆嗦嗦躲在树后偷看。
等看清最前面那面绣着“杜”字的大旗,又瞧见护卫队熟悉的身影,才敢探出头来——领头的不正是咱们的杜将军吗?
“是咱的护卫队!”
有个年轻农夫眼尖,猛地跳起来,“一定要打胜仗了!嘿,还带回来这么多人!”
这话一出,田埂上瞬间炸开了锅。
有人把草帽往天上扔,有人拍着大腿直嚷嚷,还有人撒腿就往村里跑:
“赢了!咱们的将军打胜仗了!把流民都给收编啦!”
消息像长了翅膀,没一会儿就传到了村口。
几个扛着锄头的老伯也从地里跑过来,裤腿上还沾着泥,拉住一个护卫队的小兵就问:
“小兄弟,这咋回事?这些不是流民吗?咋跟你们回来了?”
那名小兵胸脯挺得老高,嗓门亮得像敲锣:
“老伯,这您就不知道了!这些都是将军招来的劳力!咱丰水县人少地多,将军说了,让他们留下来开荒,以后啊,就是咱县的自家人!”
“自家人?”一位老伯揉了揉眼睛,望着那望不到头的队伍,忍不住咂舌,
“乖乖,这得有多少人?三万?我的娘哎,这可太好了!西坡那片荒滩,南沟那片盐碱地,总算有人手开垦了!”
旁边另一位老伯也捋着胡子笑:“人多了才好!多开些田,多打些粮,往后就算再闹灾荒,咱也不怕了!”
队伍缓缓进村,流民们虽有些拘谨,却被村民们热情的目光看得心头暖烘烘的。
杜尚清勒住马,望着眼前这热闹景象,嘴角扬起笑意。
——当初决定吸纳这些流民时,还有人担心生乱,如今看来,人丁兴旺,才是小青山真正的底气。
夕阳把人群的影子叠在一块儿,像铺了层厚厚的毯子。
孩子们追着队伍跑,嘴里喊着“将军”“叔叔”,惊起的麻雀扑棱棱飞过头顶,落在刚翻耕好的田地上,啄食着遗漏的谷粒。
丰水县的土地,似乎都因这突如其来的人潮,变得热闹而有了盼头。
流民队伍缓缓挪进丰水县地界,起初人人都揣着颗忐忑的心。
有人偷偷掀起包袱角打量,有人攥紧了孩子的手,脚步迟疑。
——逃难路上见多了外乡人的白眼和驱赶,哪敢信真有地方肯收留他们。
可走着走着,这颗心就慢慢放松了。
路边田埂上,有农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