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反弹琵琶(2 / 3)

加入书签

声音依旧清朗得让人醉心。

“嗯?伺候人的花样还挺多,琵琶都带来了。”萧絮理开寝裙,慵懒地往榻上半靠而躺,玩味道,“带来了就弹吧。”

“是。”沈阔然低垂着眼眸,右手握住琴颈,刚拨弄几下大弦起势,就被萧絮打断,温和道:“无须跪着弹,坐到榻上来。”

“奴婢谢公主。”他欠身站起,两股只坐床枕三分之一,右手摁弦起势,奏响第一个音。

萧絮眯起了眼睛。

他奏得很舒缓,大弦空灵沉息,小弦轻盈温柔,轮指功底深厚,轻盈几下便奏出婉转凄切之情,更重要的是,他的眼眸永远落在自己的琵琶上,像在看着一位多年的爱人,饱满且深情。

当真是爱琴之人啊。

一曲奏毕,沈阔然颔首行礼:“公主,奴婢弹完了。”

萧絮托起腮帮,好奇地问:“你弹的是什么,本殿听起来很熟悉,却又说不出来在哪听过。”

“回公主,奴婢弹的是《菩萨蛮》。”

萧絮笑了:“胡说,本殿虽然不怎么听曲子,但《菩萨蛮》肯定听过,不是这个旋律。”

沈阔然嘴角勾起淡笑:“公主,奴婢是反着弹的。”

多年来邺都储位争伐,莫说皇家龙椅,就连朝堂百官,文武权贵,也都起起落落,皆无定数,独镇国长公主萧絮穿梭于权谋朝堂间,朵朵花丛过,片叶不沾身。

高位,权力,她全都有了。

要勾引这样的女人,寻常的法子不行,须得……用些巧劲。

“反弹琵琶,有些意思。”萧絮托起腮帮,玩味道,“那你会反着唱吗?”

他掩住唇角的笑意,欠身道:“禀公主,奴婢会的。”

说罢,他又抱起了琵琶。

婉转温柔的弦声轻击木板,从他薄茧轻微的指尖流泻开来:

柳庭风静人眠昼,香汗薄衫凉。手红冰碗藕,郎笑藕丝长。

昼眠人静风庭柳,凉衫薄汗香,藕碗冰红手,长丝藕笑郎。

极清朗清澈的少年音,高音起调时甚至带些恰好的女子的流水婉转,萧絮杏眼轻眯,像在打量一件精美的礼品。

……

“唱得不错。”她轻轻抬起手。

“是公主赠的琴好。”沈阔然放下琵琶,与她牵紧手,眸中清澈得宛若小鹿,“奴婢见过公主,在燕春楼,那年奴婢十四岁,才这么高,您叫黎野掌柜送了奴婢这把琵琶,奴婢一直用到现在。”

萧絮笑了下:“本殿忘了。”

因为超字数写在正文的作者有话说:

首先说个文学常识,在众多回文词中,菩萨蛮是回文词创作的比较多一种,因为它的回文方式比较简单,一句一回,同句反复,所以这首词正确唱法是这样的: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只是我个人认为,把上下回文的单句拆开来,重新组合成上下阕,这首词能够在不改其原意的情况下,更加方便读者阅读。

它的作者是苏轼,词名为《夏闺怨》,词末虽有闺怨,却轻佻、风情,非常符合文中沈阔然侍寝的情境,直白又清新。

真的很怕自己误导大家,先纠正。

第二个文学常识: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指的是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与常规事物对着干。

但从目前可考的资料来看,敦煌壁画上那个姿势弹奏琵琶非常高难度,基本做不到,我们现代人的还原,也是把“反弹琵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